摘要:有着“元诗之冠冕”之称的耶律楚材,创作出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尤其是其跟随成吉思汗扈从西征期间,专注于描写西域的地理人文景观以及各式民俗风情,既表达了对大元王朝统治的无限夸耀,亦是其进行文化寻根的一大重要表现方式,而其西域书写则主要是基于蒙元征战不断,以及诗人自发自觉的文学书写意识,这才谱写了一幅幅欣欣向荣的西域图景。
关键词:耶律楚材,文学地理学,西域书写
引言
近年来,元代文学尤其是元诗的研究愈加深入,既有对诗人群体的研究,如元代西域少数民族诗人群体研究,亦有对单个诗人群体的研究,如耶律楚材、丘处机、马祖常、杨允孚等人皆研究。耶律楚材在元代文坛,是主流代表性诗人,其特殊的人生经历与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为异彩纷呈的元代文学增添了一抹亮色。现有对耶律楚材诗歌的研究,有从其诗歌内容本身出发的,也有就其诗歌风格及艺术特色进行探索的,亦有研究其诗风与元代诗学之间的联系的,但对其西域河中府十年期间所作的西域诗的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空白。
曾大兴教授曾在其著作《文学地理学概论》中谈道:“文学景观就是与文学密切相关的景观,它属于景观的一种,却又比普通景观多一层文学的色彩,多一份文学的内涵,具有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及文学属性相统一的特点。”因而本文旨在从文学地理学视角入手,来具体分析耶律楚材的西域书写,着重从其西域书写的景观呈现入手,进一步揭示其西域书写的情感内蕴,并对其西域书写的具体原因进行研究,进而窥探耶律楚材西域书写对元代文学的重要意义。
一、西域书写的景观呈现
元代的著名诗人,一部分是侍元的汉人,另外一部分则是精通汉字的少数民族诗人,就元代北方文坛而言,耶律楚材属于顶流诗人。总体来说,在元代诗坛上,耶律楚材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诗歌艺术成就无人企及。
与元代其他扈从诗人不同的是,耶律楚材有着不一样的扈从体验,公元1219年,耶律楚材跟随成吉思汗西征,在西域河中府跟随蒙古大军生活了整整十年,十年的西域生活饱览塞外风光,令耶律楚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此特殊的人生经历,开阔了耶律楚材的视野,并逐渐创作了大约100多首西域诗歌,诗歌题材十分广泛,涉及到了西域河中府的方方面面,如自然山水、风情物理等等,尤其是对西域的自然地理景观以及人文地理景观着墨颇多。
在耶律楚材的笔下,描绘了一幅幅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民风淳朴的西域风情图。除此之外,耶律楚材的西域书写对于后世西域书写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也是耶律楚材能够在元代文坛屹立不倒的关键所在。
(一)自然地理景观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玉泉老人,又号湛然居士,契丹族,蒙元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湛然居士文集》,该文集收录718首诗歌,乃耶律楚材鼎盛之年所作,清人顾嗣立所编的《元诗选》 乙集《耶律楚材》小传中曾评价其“雄篇秀句、散落人间,为一代词臣倡始”。诚然,耶律楚材在元代文坛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耶律楚材出生于在一个世代受到汉文化熏陶的契丹贵族家庭里,祖父乃辽朝东丹王耶律倍,父亲则是金朝礼部 尚书耶律履,因而耶律楚材自幼深受传统中原文化的熏染,二十一岁时就开始出仕金朝,担任左司员外郎一职。
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带领蒙古大军占领金朝都城燕京后,耶律楚材及其家族归顺了蒙元帝国。三年后,花剌子模将领亦纳勒出黑残杀了成吉思汗派往花剌子模的商队,彻底激怒了成吉思汗,下定决心要西征花剌子模。同年,耶律楚材受成吉思汗征召,只身前往和林,自此开始了扈从成吉思汗西征的新征程,也正是这次西征使得耶律楚材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扈从西征期间,耶律楚材饱览塞外风光,沿途塞外风光令耶律楚材诗兴大发,进而结合自己独有的生活体验,以独特的“主人翁”的心态与视角进行西域书写,赞颂西域自然的秀美与人文的独特,创作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西域诗,例如《西域河中府十咏》十首《庚辰西域清明》《壬午西域河中游春十首》等,占其诗集《湛然居士集》的一大半,主要内容以塞外风情与征战生活有关,每一首都是西域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文化经济生活的真实写照,为后世研究留下了相当多的史料,又因其西域诗开创了西域书写的新局面,因而被誉为“元诗之冠冕”、‘元代第一位著名诗人”,邓绍基在其所编写的《元代文学史》中也对耶律楚材的西域诗歌进行了高度评价。
自古以来,西域边塞风光就是诗人反复歌咏的一大主题,由最初的想象型书写,到写实书写,皆都是基于诗人对于西域边塞的好奇与兴奋,尤其是凄苦的征战生活使得诗人的书写难免会夸张化,而这些书写之中都无不包含着诗人对于边塞直抵的排斥与陌生,相比之下,耶律楚材的西域书写,虽也有诸多好奇感,但他更多的是以一个“主人翁”的心态去全方位地展现西域边塞的秀美风光与民俗风情,包含着热爱与自豪感,自成境界,由此开辟了西域书写的新局面。
具体而言,耶律楚材的西域诗绝大部分集中在其《湛然居士集》一至八卷之中,大都作于生活在西域河中府期间,为其代表作,不管是诗歌数量,亦或是艺术成就都是首屈一指,这些诗歌都代表了耶律楚材的最高成就。
耶律楚材跟随蒙古大军西征,一路翻过阿尔泰山(元称金山)、天山,此二者皆为陆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之处,历来备受边塞诗人们的反复歌咏。值得一提的是,在耶律楚材之前的边塞诗人们,大都采用夸张的手法来描写西域自然山川如阿尔泰山、金山等的奇峭险峻、环境恶劣,并没有从全局出发描写西域自然山川的整体风貌,如岑参的《走马川行》:“一川 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再如高适《燕歌行》:“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此类诗歌皆是如此。
而耶律楚材笔下的西域自然山川大都彰显出壮丽之景象,真正意义上达到了诗歌性与艺术性兼具的程度,因而其西域书写别开生面,试看耶律楚材吟咏西域自然山川类的诗歌,如《过阴山和人韵》(其一):
阴山千里横东西,秋声浩浩鸣秋溪。猿猱鸿鹄不能过,天兵百万驰霜蹄。
万顷松风落松子,郁郁苍苍映流水。天丁何事誇神威,天台罗浮移到此。
云霞掩翳山重重,峰峦突兀何雄雄。古来天险阻西域,人烟不与中原通。
细路萦纡斜复直,山角摩天不盈尺。溪风萧萧溪水寒,花落空山人影寂。
四十八桥横雁行,胜游奇观真非常。临高俯视千万仞,令人凛凛生恐惶。
百里镜湖山顶上,旦暮云烟浮气象。山南山北多幽绝,几派飞泉练千丈。
大河西注波无穷,千溪万壑皆会同。君成绮语壮奇诞,造物缩手神无功。
山高四更才吐月,八月山峰半埋雪。遥思山外屯边兵,西风冷彻征衣铁。
此诗作于耶律楚材扈从成吉思汗西征期间,元人所谓“阴山”即现如今的“天山”,天山山麓高大险峻,耶律楚材则采用写实的手法,尽可能地还原了天山的真实景象,竭力彰显天山的壮丽宏伟之景。此类描写西域山川壮丽之景的诗歌不在少数,再如《过金山用人韵》:
雪压山峰八月寒,羊肠樵路曲盘盘。千岩竞秀清人思,万壑争流壮我观。
山腹云开岚色润,松巅风起雨声乾。光风满贮诗囊去,一度思山一度看。
金山即如今的阿尔泰山,耶律楚材跟随蒙古西征大军翻越金山之际,目睹了金山的雄奇壮丽后写下此诗,苍茫雪域下的金山更显其风姿,全诗旨在描绘金山的奇异景色,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赞美,进而唤起人们对于壮丽山河的万千景仰之情,情与景完美交融。
耶律楚材对于西域自然山川的热爱与赞美溢于言表,曾不禁感慨万千道:“横空千里雄西域,江左名山不足誇”《过阴山和人韵》(其三)。当然,高山大川只是西域大地的一部分景象,耶律楚材在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至西域河中府地区时,在此留守了数十年,对于西域的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进而写出了十几首歌咏西域河中府地区自然风光的诗歌,为西域书写注入了新鲜活力,大开边塞诗之风气。
与唐代不同的是,元人所指河中地区为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此地自然处于绿洲丝绸之路之上,自然地理环境远比天山以及阴山优越许多,尤其是在耶律楚材的笔下,其自然景观更显其异域性,代表性诗歌如下:
河冰春尽水无声,靠岸钩鱼羡击冰。乍远南州如梦蝶,暂游北海若飞鹏。隋堤柳絮风何处,越岭梅花信莫凭。试暂停鞭望西北,迎风羸马不堪乘。《过闾居河四首》(其一)
冷云携雨到山城,未敢冲泥傍险行。夜听窗声初变雪,晓窥檐溜已垂冰。泪凝孤枕三停湿,花结残灯一半明。又向茅亭留一宿,行云行雨本无情。《辛巳闰月西域山城值雨》
河中二月好踏青,且莫临风叹客程。溪畔数枝红杏浅,墙头半点小桃明。《壬午西域河中春游十首》(其四)
耶律楚材对河中地区自然环境的书写,主要是从其气候条件尤其是降水入手,河中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冬春两季有高山雪水灌溉,因而农作物能够得到滋润,整个河中地区的自然景色也十分宜人,田园风光这边独好,一片秀丽之景象。如果说对西域自然地理景观的书写,使得耶律楚材摆脱了前代边塞诗人的桎梏,那其对西域人文地理景观的书写,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写作题材的开拓,甚至是诗歌艺术成就的大幅度超越。
(二)人文地理景观
曾大兴教授曾在《气候、物候与文学》:以文学家生命意识为路径一书中讲道,自然气候条件对于作家的诗歌风格影响深远,不同的自然气候对于作家的塑造不同,因而诗人诗风各不相同。由此可见,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下的人文地理环境各有不同,西域河中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河中地区的物产与人民日常生活也迥异于别处,诸如此类在耶律楚材的诗歌中皆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反映,耶律楚材对于河中地区的人文风光与民俗风情皆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时时流露着对西域河中地区人文风光的无限热爱与欣赏。
西域河中地区的文化与中原有所不同,耶律楚材因家族深受蒙元统治者重视,其自身也得到了成吉思汗的赏识,因而他才有机会扈从成吉思汗西征,他在饱览塞外奇异风光的同时,也关注到了西域河中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各种民俗风情,进而写下了许多篇脍炙人口的吟咏西域河中府的佳篇,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西域河中府十咏》:
寂寞河中府,连甍及万家。葡萄亲酿酒,杷榄看开花。饱啖鸡舌肉,分餐马首瓜(土产瓜大如马首)。人生唯口腹,何碍过流沙。(其一)
寂寞河中府,临流结草庐。开樽倾美酒,掷网得新鱼。有客同联句,无人独看书。
天涯获此乐,终老又何如。(其二)
寂寞河中府,遐荒僻一隅。葡萄垂马乳,杷榄灿牛酥。酿春无输课,耕田不纳租。
西行万馀里,谁谓乃良图。(其三)
寂寞河中府,生民屡有灾。避兵开邃穴,防水筑高台。六月常无雨,三冬却有雷。
偶思禅伯语,不觉笑颜开。(其四)
寂寞河中府,颓垣绕故城。园林无尽处,花木不知名。南岸独垂钓,西畴自省耕。
为人但知足,何处不安生。(其五)
寂寞河中府,西流绿水倾。冲风磨旧麦,悬碓杵新粳。春月花浑谢,冬天草再生。
优游聊卒岁,更不望归程。(其六)
寂寞河中府,清欢且自寻。麻笺聊写字,苇笔亦供吟。伞柄学钻笛,宫门自斲琴。
临风时适意,不负昔年心。(其七)
寂寞河中府,西来亦偶然。每春忘旧闰,随月出新年。强策浑心竹,难穿无眼钱。
异同无定据,俯仰且随缘。(其八)
寂寞河中府,声名昔日闻。城隍连畎亩,市井半丘坟。食饭秤斤卖,金银用麦分。
生民怨来后,箪食谒吾君。(其九)
寂寞河中府,遗民自足粮。黄橙调蜜煎,白饼糁糖霜。漱旱河为雨,无衣垄种羊。
一从西到此,更不忆吾乡。(其十)
以上十首诗皆作于耶律楚材留守西域河中地区十年期间,是诗人基于多年生活经验及其艺术审美特色书写而成,艺术价值颇高,开西域民俗风情书写之先河,亦是研究西域河中地区的重要史料,兼具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在这些诗歌之中,耶律楚材书写最多的当属河中地区的瓜果,如葡萄、杷榄、黄橙、蜜橘等等,这些瓜果皆盛产于河中地区。
除此之外,耶律楚材也对西域河中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刻画,如《其一》正是对河中府盛大宴会场面的描绘,葡萄美酒、鸡肉瓜果满桌,齐聚一堂共享盛宴;再如《其六》则是对河中府人民播种场面的描绘,河中地区较早学会了使用风力等外力播种农作物,因而其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当然,诗人还注意到了河中府暴风骤雨为百姓带来的灾害,以及百姓如何防护洪灾,《其四》正是这一主题的最佳写照。
值得一提的是,耶律楚材的西域书写还关注到了西域河中地区的节日节日习俗,而这些节日大都是来源于中原,足以见得当时各地的文化交流之繁盛,例如“清明时节过边城,远客临风几许情。野鸟间关难解语,山花烂熳不知名。”《庚辰西域清明》、“屠苏聊复饮,郁垒不须书。旧岁昨宵尽,新年此日初”《壬午元日二首》(其一)、“凌晨随分备樽罍,辟疫屠苏饮一杯。迂叟不令书郁垒,痴儿刚要画钟馗”《西域元日》等等。
客居西域河中地区数十年,耶律楚材俨然早已融入其中,且备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即使是如此,诗人不免会有客居他乡的忧愁,以及由此萌发的思乡之情,耶律楚材的此类诗歌皆流露出无限的哀愁与凄凉,如:“云山不碍归飞梦,夜夜随风到玉京”《思友人》、“欲凭鳞羽传安信,绿水西流雁北飞。”《思亲有感二首》(其一) 、“骨肉星分天一涯,萱堂何处忆孤儿”《思亲有感》,以上三首诗歌皆最能代表耶律楚材的思乡愁绪,皆采取直接抒情的方式,游子思乡之情跃然纸上,无不令人潸然泪下。
除此之外,耶律楚材尤其善于运用组诗的形式来描写独特的塞外风光,其中《西域河中府十咏》最具代表性,十首诗皆以“寂寞河中府”开篇,结尾也大同小异,直接而大胆地抒发出了自己对西域河中地区的挚爱之情,再如《壬午西域河中游春十首》、《西域和王君玉诗二十首》、《西域河中西园四首》等组诗皆是如此。耶律楚材的这种采用组诗来歌颂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的方式,在元朝可谓是达到了顶峰,在耶律楚材之后的杨允孚就创作了《滦京杂咏一百首》,专注于描写上京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与耶律楚材一脉相承。
二、西域书写的情感内蕴
耶律楚材在西域河中府十年时间里,足迹遍布河中各地,再加上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创作出了许多首脍炙人口的西域风情诗,正是在他的笔下,西域书写有了新的文学意义。究其根本,耶律楚材的西域书写所蕴含的情感内蕴,一为歌颂大元王朝的统治,二为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这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开辟了西域书写的新篇章,也成就了耶律楚材在元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一)歌颂大元王朝统治
耶律楚材本就为契丹贵族,在金元时期备受重用,耶律楚材乃至其子耶律铸皆是元代文坛的代表性人物,尤其是耶律楚材以写西域风情诗而闻名于世。耶律楚材的西域书写是基于其有机会扈从成吉思汗西征,这才得以一睹塞外风光之绚丽、宏伟,因而于公耶律楚材有义务歌颂大元王朝的大一统统治,于私,耶律楚材对于塞外风光有着无限的热爱,因而在他的笔下,西域的自然风光、人情物理都别具风味,这也是耶律楚材西域书写能够载入史册的一大重要原因。
成吉思汗西征期间,耶律楚材全程随从,他见证了蒙古西征大军的英勇、豪迈,不禁写诗赞美蒙元统治者的治理有方。试看《和王巨川韵》:
圣驾徂征率百工,貔貅亿万入关中。周秦气焰如云变,唐汉繁华扫地空。
灞水尚存官柳绿,骊山惟有驿尘红。天兵一鼓长安克,千里威声震陕东。
此诗应作于耶律楚材扈从西征期间,全诗基调昂扬向上,开篇便直接赞扬“圣祖”的勇往直前以及蒙古大军的无所畏惧,“天兵”二字更是将蒙古大军的地位拔到了一定高度,全诗既有视觉效果,亦不乏听觉效果,二者完美结合,足以彰显诗人对成吉思汗以及蒙古西征大军的无限夸赞。此类诗歌非常多,如下:
天纵吾君大圣人,天兵所指弭烟尘。三齐电扫何须郦,六国雷驱不用秦。《过天德和王辅之四首》(其一)
猛士弯弓挽六钧,长驱入汴政施仁。前朝运谢山河古,圣世时亨雨露新。《和解天秀韵》
从征万里走风沙,南北东西总是家。落得胸中空索索,凝然心是白莲花。《过天山和上人韵二绝》(其一)
一鞭羸马渡天山,偶到云川暂解鞍。独守空房方丈稳,更无薄酒一杯残。《谢飞卿饭》
以上四首皆是耶律楚材对蒙元统治者在西征期间表现的夸赞,“圣人”、“猛士”、“圣世”类似的词语,都是诗人对蒙元统治者与蒙古西征大军的高度肯定和无限赞赏。当然,此类诗歌并非只有直接抒情,还夹杂着诗人高超的艺术手法。
(二)思乡之情
耶律楚材虽为契丹贵族,但早年间跟着父辈移居中原地区,因而他早已把中原地区当作了自己的家乡,而西域河中地区于他而言,便成为了异乡,在此处他只是一个异乡客。虽然在西域河中府十年期间,耶律楚材对塞外风光无限热爱,当地百姓对他也是敬重有加,但久居河中地区十年,从正值壮年到了迟暮之年,青丝变白发,诗人心中难免会产生诸多的思乡愁绪,这些在其西域书写中皆有体现,虽诗歌数量并不多,但也侧面揭示了这一时期耶律楚材的思想变化,试看《再用韵谢非熊召饭》:
行尽遐陬万里山,十年飘泊困征鞍。春风燕语归心切,夜月猿啼客梦残。
圣世因时行夏正,愚臣嗜数愧春官。谁知贤帅开青眼,扫洒西庵召我餐。
客居西域河中地区数十年,耶律楚材走遍了河中各地,十年的漂泊早已令诗人身心俱疲,就连马鞍都困乏不已,每当春风时节听到燕子呢喃、猿哀鸣,诗人的思想之情都会油然而生,且久久不能褪去。
耶律楚材作为契丹贵族,虽在元朝地位颇高,但依旧逃脱不了留守河中地区的宿命。对于这一切,耶律楚材心中虽有怨怼,但也无法直接道出,只能在诗歌之中再三抒发自己的思乡思亲之情,刻画了一个久居他乡的“异乡客”形象,例如:
新愁又逐东风至,旧信难随春日来。又向边城添一岁,天涯飘泊几时回。《西域元日》
骨肉星分天一涯,萱堂何处忆孤儿。前年汉使来西域,笑我星星两鬓丝。《思亲有感》
筵前戏笑知何日,膝下嬉游看几时。欲附一书无处寄,愁边空咏满囊诗。《思亲用旧韵二首》(其一)
垂垂塞北行人老,得得江南远信稀。回首故园千万里,倚楼空望白云飞。《思亲用旧韵二首》(其二)
总体而言,耶律楚材的西域书写主要是基于以上两种情感,这二者最能体现耶律楚材在西域河中地区的创作思想和文学态度,艺术价值颇高。当然,耶律楚材的西域书写也不乏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类型的诗歌,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赘述。
三、西域书写的文学价值
耶律楚材作为元代诗歌的领军人物,其诗歌不管是艺术价值,亦或是文学价值都是首屈一指的。就文学价值而言,耶律楚材的西域书写最为人所称赞,只因耶律楚材的西域书写直接打破了以往诗人对西域的夸张化的纯景物描写,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完美境界。
尤其是其西域书写扩宽了西域书写的写作题材、写作范围,乃至写作态度都得到了进一步升华,这对后世诗人的西域书写,尤其是清朝贬谪诗人群体的西域书写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到了清代一大批文人出使或戍边,使得西域诗的创作再度繁荣,而这些诗歌无一例外大体上继承了耶律楚材创作西域诗所采用的写实手法,并且善于以组诗的形式描绘西域风光。
具体而言,耶律楚材所作的西域诗,既有对西域河中地区自然山川壮丽之景的无限赞美,亦有对西域河中地区人民日常生活以及风土人情的如实反映,他全然是以“主人翁”的心态去抒写着西域河中地区,每每读来皆令读者无不对西域的自然与人文风光产生无限的向往。耶律楚材描写西域风情物理的诗歌。
就写作范围而言,其将笔端延伸到了中亚等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十二世纪希芸河中地区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就抒情重心而言,耶律楚材将前代诗人抒发的征战戍守之凄苦,直接转向了对自然山川、植被物产以及各种民俗风情的展现。由于耶律楚材是以“主人翁”的心态来抒写西域河中地区,因而其诗歌较前代诗人而言,境界更为开阔,诗歌品格更为尚大。
综上所述,耶律楚材跟随随成吉思汗西征时以及留守西域河中地区十年期间,写下了大量关于西域自然风光与人情物理的诗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诗歌与前代描写西域边塞的诗歌大有不同,耶律楚材的诗歌既有对西域自然风光的直观描述,也有对西域民俗风情的深入实践,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所作。因而在耶律楚材的诗歌中少了几分猎奇与凄凉,多了几分对西域河中地区自然、人文的热爱与向往,因而这些诗歌无疑是最为宝贵的西域地理文献资料,对于研究西域河中地区的历史与蒙元时期的各地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 [清]顾嗣立.元诗选:乙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 [清] 顾嗣立等.元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 耶律楚材.西游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5] 钟嵘.诗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6] 曾大兴.建设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文学地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江西社会科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