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2404天,共读的是第340本书——李娟的作品《我的阿勒泰》。
《我的阿勒泰》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在昨天的共读中,我们和李娟一起回忆了与家人互相陪伴的日子,和那些离家时的苦楚。
其实,有些人的家人不只有自己的爸妈、兄弟姐妹和亲戚,还有一种特殊的家人。
它们不是人,有时却胜过人类。
在《遥远的向日葵地》中我们知道,李娟有两条狗。
而在《我的阿勒泰》中,她还差点拥有一匹马。
这其实是因为有一个人之前欠了李娟家很多钱,后来却死了。
而按当地穆斯林的礼性,不还清生前的债务是不可入葬的。
但他的家人实在拿不出钱来偿还了。
情急之下,只好把自家的一匹马牵来到李娟家,要求抵债。
李娟妈很为难,打电话同李娟商量该怎么办。
李娟妈其实是想要留下这匹马的。
但家里有摩托车,留下也没什么用。
到了下午,李娟得知一个令她吃惊的消息:李娟妈下礼拜要把这匹马牵到阿勒泰市给李娟。
李娟吓了一大跳:“我要它做什么?”
直到挂上电话后,李娟才缓过来。
又仔细想了想,别说阿勒泰市里了,就算是在阿克哈拉村,她们家也是无法养马的。
首先草料不多。
眼下这些全是给鸡鸭过冬准备的,可能鸡鸭还不够呢,哪还能顾得上马!
到了冬天,草料就贵得要死,哪里买得起呢?
而冬天又那么漫长,整整半年。
再说,阿克哈拉的院子又不大,杂七杂八堆满了东西,哪里还有地方拴马?
很有可能,马牵回家后,处理它的唯一方法就是宰掉吃肉。
可如果养马只是为了吃肉,生活该索然无味到什么地步啊?
其实就在两年前,李娟妈还一心想买匹马的。
那时她家里还没有挖井,用水得去两公里外的乌伦古河边挑。
夏天还好,到了冬天,河面冻成了厚厚的坚冰。
去挑水除了扛扁担,还得扛斧头。
每天去挑水,每天都得破冰。
头一天破开的冰窟窿一夜之间重新冻得结结实实。
而且冬天的阿克哈拉那么得冷。
一二月间,动辄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河边的风更是凛冽如刀。
一路上积雪及膝,白茫茫的原野一望无际,没有一行脚印。
别说马了,有一只小毛驴也好啊。
套牲口拉水的话,拉一趟就管够三四天的用量,既不费人力,又省了麻烦。
那一年的夏天非常炎热,但一家人仍然要出去拔草。
倒是攒了不少干草,打碎后装了好几麻袋。
可这点草也不管用啊,所以马最终没能养成。
而且后来,她们又在院子里挖了井。
漫长的劳动使阿克哈拉的土地渐渐睁开了眼睛。
它看到了人们,认清人们的模样,从此才真正接受了她们。
这两年,新房子也修好了,井也挖了,院子里种下的树苗也活了几棵。
又赶上“新农村建设”,李娟家院墙也被村委会派人粉刷了一遍。
至于马,已经可要可不要了。
但是,哪怕到了现在,拥有一匹马——仍然是多么巨大的愿望啊!
被一匹马高高载着,风驰电掣地奔向远方——那情景让人一想到便忍不住心血沸腾。
阿勒泰市虽然是小地方,但好歹也算是城市了,车流不息,街道两边招牌拥挤。
但李娟曾经见过有人就在这样的大街上策马狂奔。
那是真正的奔跑,马蹄铁在坚硬平整的黑色路面上敲击出清脆急促的声音。
四面都是车辆,那马儿居然视若无物,大约是见过世面的。
要是在乡下,远远地看到前面有汽车开过来,骑马的人大多会勒停马儿,让到路基下面,怕马儿受惊驾驭不住。
这回李娟看呆了,一直目送那人和他的马消失在街道拐弯处,才意识到他们刚才闯了红灯。
虽然阿勒泰市是牧业地区的城市,但转场的大批牲畜是不允许上主街道的。
但对于马,好像没听说过什么特别的规定。
因此在奇怪完“怎么有人在街上骑马”之后,很快又开始奇怪“为什么没人在街上骑马”了。
假如你有一匹马,你能为它做些什么,才能真正得到拥有一匹马的乐趣呢?
李娟想:首先,我得搬家,搬到城郊野地上。
盖栋新房子,并圈起一个大大的院落。
我还得在院子四周开垦出大片的土地,种上深浓茂密的马草。
还得嫁给一个也愿意养马的人,最好他已经有养马的许多经验了。
另外将来的孩子也得喜欢马。
这样,她就得为了马永远留下来,永远地……
也就是说,除非她真正地爱上阿勒泰,决心永远生活在阿勒泰。
否则她就永远不可能拥有一匹马。
再说说李娟的外公。
李娟的外公嗜赌成性。
经常对她的外婆拳脚相加,逼她拿出些可卖的东西。
可家里哪里还有东西可卖呢?
继外公卖掉外婆最心爱的磬之后,他又盯上了一只大黄猫。
那是外婆后来经常提起的一只猫。
第一次大黄猫被卖到了放生铺。
放生铺离家门口不到十里路。
清早捉去卖掉,结果还没吃晌午饭,那黄猫就自己跑回来了。
外婆和孩子们欢天喜地,连忙从各自的碗里滗出一些米汤倒给猫喝。
结果第二天一大早猫又被外公捉去了,这次卖到永泉铺。
永泉铺更远一些,离家有三十多里。
李娟的外婆想,这回猫再也回不来了。
结果,那天外公还没回来,那神奇的大黄猫就又一次找回了自家门。
亏得李娟外公一路上还把它蒙在布袋子里,又塞进背篼里。
外婆央求外公再也不要卖了。
她说,只听说卖猪卖鸡换钱用,哪里听说卖猫的!
这猫也造孽,都卖了两次还想着自家里头,就可怜可怜它吧……
但外公哪能听得进去!
过了不久,龙林铺逢集时他又把那只黄猫逮走了。
龙林铺在邻县境内,离我们足有五十多里。
虽然都晓得这回这猫怕是再也回不来了,可外婆还是心存侥幸。
她天天把院子里那只喂猫的石钵里注满清水,等它回家。
这一次,却再也没有等到。
李娟在新疆出生,大部分时间也在新疆长大。
这片土地,是一片绝大部分才刚刚开始承载人的活动的广袤大地。
在这里,泥土还不熟悉粮食,道路还不熟悉脚印,水不熟悉井,火不熟悉煤。
在这里,人们报不出三代以上的祖先的名字。
更别说到了今天,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离家万里的李娟在与过去的生活断然切割之后,现在又即将要与外婆切割。
外婆终将携着一世的记忆死去,使她的“故乡”变成一处无凭无据的所在。
那个地方与她唯一的关联似乎只是:外婆和母亲曾经在那里生活过。
就算她不熟悉任何一条能够通向它的道路,她不认识村中任何一家邻居。
但那仍是她的故乡。
那条被外婆无数次提及的大黄猫,如被李娟从小养大一般,她深深怜惜着它。
她仍然清晰的记得,当她得知大黄猫在远方迷失时,竟难过得连梦里也在想: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往它的石钵里注上清水了!
她不是没有故乡的人。
那一处她从未去过的地方,在外婆和母亲的讲述中反复触动过她的本能和命运的地方,将永远地留住李娟。
那里每一粒深埋在地底的紫色浆果,每一只夏日午后准时振翅的鸣蝉,比她亲眼见过的还要令她感到熟悉。
还有那只猫,它的故事更为漫长。
哪怕到了今天,它仍然在回家的路上继续走着。
总有一天,它会绕过堰塘边的青青竹林,突然看到院子空地上那面熟悉的石磨,看到石磨后屋檐下的水缸——流浪的日子全部结束了!
它飞快地窜进院子,径直去到自己往日饮水的石钵边,大口大口地痛饮起来。
也不管这水是谁为它注入的。
不管是谁,在这些年里正如它从不曾忘记过家一样,她们也从不曾忘记过它。
六十多年过去了,李娟外婆至今还时常唠叨着那只大黄猫。
至于伤害过她的外公,似乎早已与她毫无关系了。
毕竟外公都已经过世半个多世纪。
死去的人全都是已经被原谅的人。
我们不是没有来历的人。
每个人能走到今天,似乎是祖先在使用我们的双脚走路。
我们不是一个没有根的人。
基因以人所不能明白的方式清清楚楚地记录着这条血脉延伸的全部过程。
那些没有机会与我们相见的、那些没能陪伴我们到最后的“家人”,其实一直都在。
明天,我们将跟随李娟体会阿勒泰独特的风土人情。
敬请期待!
了解谷主麦家的读书计划??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读者读完1000本名著??麦家:写在“家人”超百万之喜悦时
本周共读回顾
??《我的阿勒泰》①:人生最好的活法,是安心耕耘自己的土地??《我的阿勒泰》②:在世界之中,找到一处安放自己的角落
领读人·金池
文学爱好者,希望以人情品味“活着”,以文学勾连“此在”。
主播 ·甄大甄
一个拥有执着梦想的假文艺青年,骑马唱歌的日子,还有我的声音陪伴你。
欢迎关注「麦家陪你读书」视频号,每周与你分享谷主麦家的读书感悟、文学思想、最新动态,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文案编辑:何佳丽、胡心雨
视频编辑:王琪
运营:馬車夫斯基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点击,读书打卡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