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上海体育史话》
寻找体育历史记忆
《上海体育史话》 1982 年10 月出版
讲述上海体育故事
宣传上海体育文化历史的重要刊物
跟随身体
从历史故事中探索更多上海体育记忆
体操被称为“体育之父”
由于其悠久的历史
是最早进入奥运会的运动项目之一
同时练习体操可以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本期“聊”记忆
就和小缇一起看体操吧
在上海的发展
“体操”的由来
我国自古就出现了“体操”。最早的是膨胀舞,后来有导引、五禽戏、八段锦等,但当时还不叫体操。 “体操”一词是洋务运动后期(1862-1894)期间从日本传入的。在“五四”运动(1919年)之前,它实际上是“体育”的代名词,包括所有体育运动。
1903年,清政府颁布第《学堂章程》号条例,将体操列为必修课,要求普通体操和军事体操每周进行3-4节。所谓普通体操主要是日本体操和瑞典体操;所谓军事体操主要源自德国和日本。内容包括编队、刺杀、枪法射击、战斗队形、单兵辅导、小队辅导、中队辅导、枪剑技巧、野战练习、健美操、(桶操)器械体操、军事科普等。
器械体操后来分为两大类:重型器械体操(人们在固定器械上进行动作,如单杠、双杠、高低杠、平衡木等)和轻型器械体操(人们借助手持可移动器械进行动作,如哑铃、木棍、木棍等)。技巧运动(垫上运动)属于徒手体操范畴。解放前几年,“体操”一词在上海一度更名为技术运动项目,后来又进行了修订。
上海最早的体操学校
1908年,留日学生徐一冰、徐福临在上海浙江北路华兴坊创办中国体操学校。这是上海最早的体操学校。也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贡献最大的一所旨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校。
徐一兵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特别是1894年甲午战争后,出现了出国留学的风潮。很多人在日本学习体育,其中一些人进入了日本的“大森体育学校”。徐一冰就是其中之一。该校开设的课程有体育、教育学、解剖学、生理学、音乐、徒手体操、器械体操(单杠、木马、跳台、立交桥、木棍、哑铃)、军事体操等。不过,徐一兵创办的中国体操学校并没有照搬日本大森体校。而是增加了我国的传统武术和实战练习和游戏(游戏)。后来,为了与时俱进,学校于1920年迁至浙江湖州南浔西庄村,建有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和风雨操场,并建有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风雨操场等。并增设田野、球类等课程。
自清末以来,学校推行军事训练课程已近二十年。内容有“立正”、“休息”、“步走”、“队形变化”等,内容单调、枯燥,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中国体操学校创办时,积极倡导废除军演,改革学校体育。这体现在学校的章程中:“学校的宗旨是弘扬合法体育,发挥尚武精神,培养全面的体操师资,为教育领域培养专业人才。”可见。中国体操学校成立的同年秋,还在上海西门外紫云寺南端设立了女子系(后改为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大力培养女子体育教师,倡导女子体操教师应由女性担任。积极推动妇女参与体育活动。
中国女子体操学校本科第四班合影
中国体操学校对我国体育事业最大的贡献就是培养了大批体育师资,改善了我国体育师资严重短缺的状况。中国体操学校自1908年至1927年共举办三十六届,毕业生约1500人。中国女子体操学校自1908年至1937年共举办四十余届,毕业生约1700人。此外,这两所学校的毕业生还在各地创办了一些体校,如上海东亚体育学院创始人付秋、庞星月,上海女子体育师范学校校长华浩武、吴志清等,上海市中华武术协会体育师范学校校长、浙江孔繁军、体育学校校长蔡穗哉、杭州体育师范学院校长卢丽华、上海两江女子体校校长、苏州城烈体育学校校长刘成烈,苏州中山体育学院校长朱燎周、谷正来,广东体育师范学院校长杨振峰等。当时,他们都在各级学校培养了一些体育教师。不仅数量可观,也极大改善了军人担任体育教师的现象。
中国女子体操学校上课场景
中国体操学校校长徐一兵亲自教授棒操和游戏两门课程。轻型器械体操是当时中国体操学校的重点。这些项目包括哑铃、球棒、短棒、大小棒、长棒等,这些课程在当时成为新鲜时尚,吸引了中国体操学校的学生。这些课程的讲义连同模仿练习和徒手体操,有两册厚厚的书。每个毕业生都会有一本,足够毕业后应用的。这些课程的设置也为军训的取消和体育课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重装备师刘桂森,河北人,部队出身。他又高又壮。他擅长单杠上的大弧圈球。由于他的身体修长,动作流畅,他可以在循环过程中在杠上停留片刻,移动和停止自如。在大环结束时,他直起身来,松开双手,然后后空翻向下,高高飘浮,如大鹏展翅。优雅地降落在地面上,姿态十分优美,全校师生都被吸引了。曹校运动场内有一座12米高的立交桥。他可以站在桥上,拿着风筝翻个身,轻轻落地。这是他的绝活。他曾在曹校运动会上表演,受到数千名观众的热烈反响。掌声持续了几分钟。刘桂森堪称上海最早的器械培训大师,在京沪两地都享有盛誉。
王怀琪,中国体操学校第四届毕业生,上海著名体育教师。他继承并引进了中国古代体操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古为今用,对叠罗汉、轻器械体操、武术等进行研究创新,使其丰富多彩。他的教学方法条理清晰、讲解简洁、要求明确、独特,教学效果十分显着。他一生写了很多著作,有几十种,尤其是他编着的两卷厚厚的《三段教材》,深受体育教师的喜爱。他在上海城中中学工作了40年。上海有运动会,城中中学一定有体育表演,为运动会增光添彩,为学校争光。他将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的体育事业,为上海学校体育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王怀旗的一生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象征着中国体操学校务实创新的办学精神。
上海市体育青少年协会体操活动
上海青年协会体育部成立于1908年,最早举办商业体操、游戏班。参加者都是商界名人。早上他们来参加健身操,洗澡,然后在休息室里拉胡琴,唱京剧。他们是在接近中午的时候离开的。走吧,这是上海青协最早的体操课。
1912年、1917年、1920年举办的体育军官训练班,均包括体操各技术科目,主要由施文、郝伯阳担任教练。
1933年至1934年间,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部人事变动影响了工作,但日夜体操班(健美操)照常进行。 1936年,四川路青年会增设技能班。 1937年,最早的晨练班发展成为晨友团。抗日战争时期,处于停顿状态。
20世纪30年代,上海青年协会组织健美操等各种体育活动
1946年6月至7月,全国青联和上海青年协会联合举办体育干事培训班。比赛项目包括田径、球类、体操、技巧等。新派的斯普林菲尔德大学毕业生薄莉、梁兆安担任教练,周世斌担任教练。助理教练。 1944年至1947年,基督教青年会举办技能培训班。
1949年上海解放后,上海青年联合会增设技能培训班。 1949年至1950年,四川中路第二青年协会(原美国海军青年协会)举办了三期技术运动训练班,每次为期两个月,周世斌担任教练。
1951年,上海青年协会体育部在原高级技能班的基础上组建了技能队。队员有陆西西、李成山、陶德才、邱大华、张英仁、李永年、吴兆林、张宏权、张瑞标、林国勇等20名队员。剩下的人。这支队伍成立后,除了每周在八仙桥体育馆练习3次外,还经常到协会等单位演出。
1954年,上海青年协会组织晨团活动,从早上6点到7点,进行体操、游戏等活动。下午和晚上进行了球类比赛和技能训练。每年元旦、国庆等节日,经常举行体育表演。除球类比赛外,还有技巧、武术、拳击等表演。
在上个世纪
上海还成立了很多体操组织
参加过多次体操表演
小提下一期继续给大家讲讲
文:褚建红
图片:湖州档案馆校史馆、湖州发布、唐超
来源:《上海体育史话》 第23期
编辑:李染染、陆建波
审稿人:卢嘉琪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