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人及多人运动重视合作能力
劳动的
习惯
劳动技能与生活能力正相关;
劳动品质对人的发展;
价值观、责任感、独立能力的培养
整理自己的房间(空间秩序感)
卫生的打扫、工具的使用、器具的维修(手-脑-思维的发展)
及时肯定劳动成果(责任感)
参与家庭生活
的习惯
公民意识的培养,人存在于集体中;
思维与表达,逻辑性、关联度;
学会甄别与选择
邀请孩子参与家庭生活的决策(如购买什么–说出理由–对比不同类型的产品)发表自己的意见
兴趣爱好
的习惯
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积极健康;
扬长补短,建立自信,自我调节;
意志力、受挫力、坚持力的养成
鼓励孩子参与文体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长期学习
不强迫或总让孩子在亲友面前表演节目
基础习惯对于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孩子就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内驱力也会更足。
02
没了校外辅导,怎么办?
文件第四项第14条规定:“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制定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家长对这条规定会本能的出现紧张。没了辅导,考试怎么办?
此时,家长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1.孩子通过校外辅导获得了稳定而持久的分数增长吗?
2.分数的提高等同于学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吗?
3.孩子在接受辅导后,学习习惯和方法有积极、长效的变化吗?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就可以客观地评估校外培训对自己孩子的价值。
再看文件第五项第18条“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
这里有两个重要信息:命题趋势和招生指标分配。
先看命题。防止偏题、怪题、超标题,那什么题最重要?当然是课堂上老师讲解的题。这就形成了一个系统:课堂–作业–考试–评价。
再看招生。文件强调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其本质是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均衡趋势。
针对这一变化,家长可以怎么办呢?
还是给家长们列一个对照表:
家长做什么
具体怎么做
为什么要这么做
相信教师的专业精神
按照老师的要求(特别是家长会上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做,关键在于落实,并且有正向的反馈
学校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专业性,我们的专业能力、态度和精神都是值得家长信任的。不能以偏概全、片面偏激的以少数违纪分子代表全体教师。
熟悉孩子不同阶段的情况,与老师保持适度的个别交流,因材施教
不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或学校
家校合育的前提是彼此信任。
分析孩子的学习风格
主动了解多元智能理论
孩子的学习风格其实是他认知方式的体现。从孩子的“坏习惯”入手,往往能发现孩子潜意识里习惯的体验和学习方式。家长要主动选择适合孩子的方式跟其互动。
观察并分析孩子的风格倾向:
视觉学习、听觉学习、动觉学习、
触觉学习、小组学习、独自学习
从孩子的“坏习惯”入手
有意识的主动强化孩子的风格
指导孩子的学习方法
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和孩子的特点,建议与本班老师沟通。
家长与任课老师沟通能够有针对性的指导孩子学习。
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鼓励孩子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如家里电器坏了,制定旅游攻略等)
学习兴趣往往来自于孩子的求知欲。提前学习、超纲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深度思维,反而造成畏难情绪。
家里购买适当学具(含实验器具)
经常向孩子“请教”,与孩子一起讨论题目或分析问题
文件的改革正是强调了知识的运用性。与孩子一起讨论、多倾听,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
用可视化的方法(如评价表、折线图等)记录孩子的积极变化
培养孩子的自律行为
引导孩子制定适切的目标
自律已经成为公认的学生挖掘自身潜力的重要因素。没有了对校外培训的依赖,孩子的自律性更为重要。
提高时间管理的能力
奖惩并行,及时表扬、定期反思
契约精神,约定亲子的行为
针对孩子的薄弱补偿
与孩子做好每一次的成绩分析,找到得失原因,制定调整策略
我们都认可课后个别辅导的重要性,但这不意味着给孩子加课就有用。哪个科学科有问题,哪个章节有问题,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是概念不清还是知识间的联系没有建立起来,是一定要捋清楚的。
针对自己薄弱的内容(学科/章节)做具体的补偿性学习
鼓励孩子找老师过错题,加强一对一指导
用好辅导书、线上资源
“针对性”是课后补偿的核心要素!
私人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
坚持底线要求,保护孩子自尊心
把这张表格的内容想透、悟透、做透,孩子的学习能力和习惯一定不会差。
此外,家长还应对户籍所在区域的公办学校有所关注和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情况、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学生活动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教育均衡化、区域化的发展,学校间也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我们常和家长强调:孩子的身上有家长的影子。家长改变,孩子改变。
“双减”政策后,家长角色回归。做什么、怎么做等一系列问题,又何尝不是一次对家长的挑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