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与柳青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相同之处:语言风格的探究

一、赵树理与柳青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相同之处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从二位的作品中读出当时的政治政策和乡土民俗,这其中农民化叙述模式功不可没。二、赵树理与柳青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不同之处

一、赵树理与柳青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相同之处

(一)语言风格

赵树理与柳青小说中的语言艺术风格都具有如下特质:蕴涵浓厚乡土气息的语言内容和充满讽刺幽默的语言形式。他们深谙并巧妙运用农民语言的精华——朴实幽默、通俗简洁,以这样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结构,描写并展现农村日常生活,勾勒了真实农村风貌也反映了农村生活中切实存在的问题。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从二位的作品中读出当时的政治政策和乡土民俗,这其中农民化叙述模式功不可没。

如赵树理善于运用“绰号”精准体现人物性格(《锻炼锻炼》中的“小腿疼”和“吃不饱”,《三里湾》中的“能不够”),都能用寥寥几字勾勒人物形象,同时表现出农民的幽默和大众意义上的通俗。柳青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展现农民对话中日常生活。如“黑夜尽开会,清早不起来,你算啥庄稼人嘛?”、“你甭拉扯俺秀兰!俺秀兰不学你的样儿!”等(《创业史》),都为读者展示了农村真实图景。

(二)写作心态

赵树理和柳青之所以成为著名的农村题材小说家,是因为他们对农民和农村从不持傲慢态度,他们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群像,始终保持谦卑的记叙者形象,始终保持反映切实问题以改善农村生活的写作心态。

柳青之所以能够捕捉到合作化运动中的典型,很大程度上因为他和这些原型在现实生活建立了平等关系。不把“教育农民”看成是居高临下的启蒙,而是做到在与农民打交道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农民。柳青出生于陕北农村,此后又以党的基层干部身份扎根在乡间,与邻里百姓有着极其亲密的关系。在十七年左右的观察和体验中,同时在包括《斯大林文集》和《悲惨世界》在内的大量阅读中,他深刻了解到党的工作方法和农村问题,也认识到了中国农村走合作化、集体化道路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赵树理同样生长于农村,“农民为何而穷困”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山西省长治地委会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初见成效,让赵树理受到鼓舞,于是他在 1955年写成《三里湾》,企图告诉人们通过合作化运动道路是有可能摆脱贫困的

二、赵树理与柳青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不同之处

赵树理与柳青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相同之处:语言风格的探究

(一)农民形象

赵树理塑造了一批对生活精打细算,对政策反复怀疑的农民形象,不可避免地揭露了部分农民的愚昧和狭隘。如《锻炼锻炼》中躲避劳动并热衷于贪小便宜(摘棉花)的“小腿疼”和“吃不饱”这两个典型落后的妇女形象。杨小四、高秀兰等追求新生力量,不断摸爬滚打的大众青年形象。赵树理长年扎根农村,深知农民难以接受晦涩的道理说教,而特别关注温饱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务,他描写的大都是普普通通隐于人群的平常劳动者的形象。

而柳青则更倾向于塑造典型人物,如以梁生宝为代表的立志走互助合作道路,进行社会主义新道路建设的探索者形象;以梁三老汉为代表,一生不屈不挠屡败屡战追求创业的老农民形象;以郭振山为代表的并不尽善尽美的农村领导形象;以姚士杰为代表的狭隘却颇有能力的富农形象等等。

(二)作品意义

虽然柳青和赵树理的作品都触及了一个宏大叙事主题,即“乡土中国的贫穷面貌如何改变”这一关系到农民整体命运的中心主题,虽然两位作者的作品都涉及到讴歌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运动,但在作品意义上仍有些许不同之处。

1.《创业史》第一部开头有一个特别的部分:“题叙”。它的时间背景是1929年陕北大饥荒,讲述了1949年之前失败的创业史,借此表达了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迫切性。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创业史》的主人公梁三命运不济,接连失去了生产工具(牛)、劳动力(前妻)以及物质基础(父亲留给他的三间草房)后,没有就此颓废,而是从大饥荒中捡来养子和媳妇开始第二次创业。纵然梁生宝对庄稼活样样精通,却也在劳碌一年后一无所得。纵然为了赎救儿子,梁三忍痛买了仅存的大黄牛,他们一家还是没有丧失对生活和创业的希望。我想这也是柳青想要传达给读者的:跨过所有困难,总有一天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2.《创业史》与赵树理的《三里湾》相比,前者是一部关于如何教育、组织、正确认识农民的工作手册,而后者则不是。《创业史》中的写作内容全部来自于柳青个人的实践,在于他和他的人物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生产相互塑造的关系,使得《创业史》成为了一部具有工作手册性质的文学经典。

3.赵树理所著的主要是问题小说,反映中国农村地主和贫农两个阶级的斗争,但在真实的乡村生活中,地主和贫农并不是势不两立、泾渭分明的两个阶层,在他们的祖上可能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伦理关系,因此贫农有时并不能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剥削和压迫。赵树理写《锻炼锻炼》和《三里湾》,通过给人物起绰号的方式,重新建构一个人的性格特征,用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农村生活自己的欢乐,赵树理通过小说向读者传达这样一个意义:农村所谓的阶级斗争其实是虚构的,所谓被称为资产阶级的思想是农民对物质生活难以割舍的愿望或者说追求,他们是很简单的,只是想把握自己的命运。赵树理本人并不是狂热的意识形态信奉者,他在顺应时代政治潮流的同时,更加注重并且呼吁读者更加注重生活中细枝末节却弥足重要的小事。而柳青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更注重回答具有历史宏伟指性的问题,是革命胜利后、土改完成后,中国农村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如何继续进行的问题,这是指向中国农村发展向何处的大是大非问题。

(三)总结

赵树理和柳青在关于十七年的农村题材创作的内容上几乎都以拥护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家意志为时代主题,几乎都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作为小说中主要的情节脉络。他们的作品在创作上显然有相同之处,却也在某些地方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异。

运动天才

探索古老与崭新的核心训练:爬行,增强核心力量与稳定性

2024-7-15 20:06:34

运动天才

跑步时肚子疼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你知道吗?

2024-6-19 19:06:16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