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板桥好学文言文阅读答案(共含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听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篇1:板桥好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译文:
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学习,并没有其他的老师。小的时候没有和别人大不一样的地方,(板桥)渐渐长大了。虽然长得又高又大,但容貌丑陋,人们都看不起他。他又喜欢说大话,自负得过头,不管谁都敢骂。许多长辈都瞧不起他,告诫别人不要和他来往。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自己确立观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己不断深钻细研,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气得到昌盛。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并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勤于背诵。板桥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在船上,马上,被子里,有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忘记了勺子筷子,有的时候面对客人没有听到他们的话,甚至忘记了自己说的话,都是在记忆书上的内容,默默地诵读。书有不被记住的地方吗?
《板桥好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19、解释加点字(7分)
寝 咸() 易 ( ) 迩( )
名( )劳形( ) 鸿儒( )
20、解释句子(4分)
①幼时殊无异人之处
21、郑板桥之所以“善诵”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概括)(1分)
22、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1分)
①无 丝 竹 之 乱 耳
23、用甲文语句回答。(2分)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
24、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愿望和的生活情趣。(2分)
参考答案:
19、相貌丑陋 都 轻视( 轻慢 )近、出名 形体、身体 大
20、1、小时候一点也没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1、郑桥桥抓住点滴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
22、无 / 丝 竹 之 乱 耳
23、1、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4、保持高尚节操 安贫乐道
篇2:板桥诵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板桥诵书文言文阅读答案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⑤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注释:①殊:特别。②寝陋:丑陋。③易:轻视。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⑤畅:酣畅。⑥蓟匕箸:调勺和筷子。
1.用“|”给下面句子标出一处停顿。
书有弗记者乎
2.解释下列加粗字。
(1)由迩达远 迩
(2)或当食忘匕箸 或
3.翻译下列句子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4.你从选文中得到了哪些有效的读书方法?
参考答案:
1.书|有弗记者乎
2.近,有时
3.人们都说板桥读书善于记忆,却不知道他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
4.(1)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来读书。
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篇3:颜回好学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颜回好学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1回:颜回,又称颜渊。2恸(tng):哀痛之至。3门人益亲:学生更加亲近。4迁:转移。5贰:重复。
参考译文: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练习(1)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译文:
4、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
(参考答案1.①蚤同早②亡同无2.①哀痛到了极点②更③谁 ④过失,错误3.(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4.不迁怒,不贰过。)
练习(2)
1、本文选自《史记》。《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用毕生精力写成的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鲁迅称它为“ ,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
(2)今也则亡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门人益亲( )
(2)弟子孰为好学( )
(3)不贰过(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5、根据积累,再举几个名人好学的实例。
答案1、司马迁 纪传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①蚤通早 ②亡通无
3、①更加②谁③过失,错误
4、有一个叫颜回的喜欢学习,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篇4:《任末好学》阅读答案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喜欢。⑧易:交换。
译文: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负笈从师
②暗则缚麻蒿自照
③门徒悦其勤学
④常以净衣易之
2、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划出两处)
常 以 净 衣 易 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②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4、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
5、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 ①背 ②捆绑 ③喜欢 ④交换
2、常∕ 以 净 衣∕ 易 之
3 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②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4、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无所作为,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5、学习贵在勤奋。
篇5:《任末好学》阅读答案
任末好学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③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④,削荆⑤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⑥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⑧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或:有时。④庵:茅草小屋。⑤荆:灌木名。⑥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⑦悦:敬佩、喜欢。⑧易:交换。
译文: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题目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负笈从师
②暗则缚麻蒿自照
③门徒悦其勤学
④常以净衣易之
2、用“M”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划出两处)
常 以 净 衣 易 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②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4、从文中找出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
5、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
答案
1 ①背 ②捆绑 ③喜欢 ④交换
2、常M 以 净 衣M 易 之
3 ①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
②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4、行尸走肉:比喻不动脑筋,无所作为,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5、学习贵在勤奋。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阅读答案
2.文言文颜回好学阅读题答案
3.选择阅读答案
4.《伤仲永》阅读答案
5.亲情阅读答案
6.雨的阅读答案
7.寻梦阅读答案
8.《锄》阅读答案
9.《英雄》阅读答案
10.《筷子》阅读答案
篇6:《颜回好学》阅读答案
1、司马迁 纪传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①蚤通早 ②亡通无
3、①更加②谁③过失,错误
4、有一个叫颜回的喜欢学习,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篇7:《颜回好学》阅读答案
1.①蚤同早②亡同
2.①哀痛到了极点②更③谁 ④过失,错误
3.(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4.不迁怒,不贰过。)
[《颜回好学》阅读答案]
篇8:《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朗诵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参考答案:
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 2.D 3.C 4.韦编三绝
篇9:颜回好学阅读答案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可惜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蚤死 (2)孔子哭之恸 (3)门人益亲
2、翻译
(1)弟子孰为好学? (2)不迁怒,不贰过。
3、孔子“哭之恸”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早 (2)极度悲哀 (3)更加 2、略
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王充博览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译文】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赞扬他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浏览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天长日久,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乡里称孝 (2)师事扶风班彪 (3)一见辄能诵忆 (4) 遂博
2、翻译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
3、上文中“百家之言”中的“百家”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
1、(1)赞扬 (2)以……为师 (3)就 (4)就 2、略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篇10:杨震孤贫好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杨震孤贫好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杨震1孤贫好学,明欧阳《尚书》,通达博览,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 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2,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
邓骘闻而辟®之,时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吏、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④王密为昌邑令,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官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选自《资治通鉴•杨震四知》)
【注释】①杨震:字伯起,东汉名臣。②礼命:任命。③辟(bi):征辟,长官召请下面的人做官。
④茂才: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称秀才为“茂才”。秀才,指才能优秀的人,是汉代作为举荐人员的’科目之一,与明清科举考试时的秀才不是一回事。
1.解释加点字。(4分)
(1)当之郡 之( ) (2)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 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使后世称为清白官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3.下列对画浪线的句子“而震志愈笃”中“志”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真正“明欧阳《尚书》” B.成为名副其实的“关西孔子”
C.安心教书生活 D.做一名百姓欢迎的官吏
4.从文中看,杨震是一个 、的人。(3分)
参考答案:
1.(1)到……去(2分)(2)过去(2分)
2 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用这个“产业”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3分)
3. C (2 分)
4. 博学多才 廉洁奉公(不徇私情)(3分)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1.仔细阅读材料
所谓“读材料”,就是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高中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 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客观事实, 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2.找出阅读材料中的“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高中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小说阅读关于人物题型技巧
1、辨识小说的主人公。
最能表现小说主题的人物,是小说的主人公。
2、概括人物形象。
姓名﹢性格(品行)﹢身份(职业、评价)
3、指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地描写主人公。
小说对人进行了描写,表现了他的性格。
4、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a、抓人物的行动、语言、外貌、心理活动。
b、抓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c、抓人物的多个方面和不同表现。从一个方面一件事概括人物特点是不全面的,所以,在概括人物特点时,要从多个材料,多方面地分析人物的表现和变化来归纳人物的特点。
★ 任末好学阅读答案
★ 颜回好学阅读答案
★ 板桥幼学文言文翻译
★ 板桥诵书文言文翻译
★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分析
★ 《高山流水》文言文阅读答案
★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 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及
★ 文言文阅读材料附答案
★ 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