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的反讽式小说锻炼锻炼:叙事学分析与现实语境的探讨

锻炼锻炼”》是作者在当时的现实语境中为了执着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而有意识地采用反讽叙事策略创作出来的。隐含作者”与理性作者之间的内在矛盾正是这一文本形成的外在语境。《“锻炼锻炼”》的反讽意义究竟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主要从事文化诗学、文艺基本理论、中国古代文论、叙事学等方向的研究。

第 22卷第 2 期 晋中学院学报 Vol.22No.22005年 4 月 Apr.2005赵树理的反讽式小说———对《“锻炼锻炼”》的叙事学分析白春香(晋中学院, 山西 晋中)摘要:赵树理的小说《“ 锻炼锻炼”》是作者在当时的现实语境中为了执着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而有意识地采用反讽叙事策略创作出来的。从叙事学的视角揭示这一文本反讽式的内在景观:通过在叙述者声音中夹杂一些不协调的音符而突显事件声音, 并在两种声音的碰撞与冲突中揭示出文本的反讽意义;“ 隐含作者”与理性作者之间的内在矛盾正是这一文本形成的外在语境。关键词:反讽;叙述者声音;事件声音;隐含作者;理性作者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08(2005)02-0005-05茅盾曾以“明朗隽永”来概括赵树理的创作风格, [ 1] 实际上 , 用它来表述赵树理的前期创作是很精当的 ;但由于现实语境的变化 , 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年代初开始, 赵树理的创作开始转向含蓄沉郁 ,这一点最早在《“锻炼锻炼”》中表现出来 。

赵树理的反讽式小说锻炼锻炼:叙事学分析与现实语境的探讨

这是赵树理创作中最为独特的一篇小说, 它一改他明朗乐观的独白体的叙事方式 ,将反讽的叙事策略引入小说,在文本中形成了含蓄深刻的反讽意义 。当时, 反讽修辞技巧在现代小说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它甚至被认为是一切叙事文学乃至诗歌不可或缺的、具有普遍有效性的修辞手段 ,以至于德国著名小说家H .R.耀斯说:“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 , 其最高成就都是反讽性的作品 。” [ 2] 在这样的审美语境中 ,重新研究赵树理的《“锻炼锻炼”》还是很有意义的 。当然,赵树理的《“锻炼锻炼”》与现代反讽修辞还有很大的距离 , 但在客观上 ,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反讽意义。《“锻炼锻炼”》的反讽意义究竟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本文将试图从叙事学的视角回答这个问题, 力图揭示出这篇反讽式小说的内在景观和外在语境 。一、文本中显意与隐意的碰撞与冲突“民间隐形结构”是陈思和在《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意指“当代文学作品 ,往往由两个文本结构所构成 ———显形文本结构和隐形文本结构 。显形文本结构通常由国家意志下的时代共名所决定 ,而隐形文本结构则受到民间文化形态的制约, 决定着作品的艺术立场和趣味” [ 1] 。

《“锻炼锻炼”》就是一篇典型的具有民间隐形结构的作品 ,但赵树理在这篇作品中运用这种结构, 其用意并不在民间文化的意义上 , 而是着眼于民间意愿的传达, 他试图通过这样的叙述策略来传达被时代政治意识所禁锢的民间声音 。仔细阅读《“锻炼锻炼”》, 我们便不难发现:文本中有两种声音存在, 一种是叙述者的声音, 一种是事件的声音 。这两种声音交织缠绕在叙事文本中。叙述者的声音传达了文本的显层意义:“《“锻炼锻炼”》这篇小说 , ……就是我想批判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中农当了领导干部, 不解决他们这种是非不明的思想问题 ,就会对有落后思想的人进行庇护 ,对新生力量进行压制 。” [ 3] 这是一种完全符合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 ,是响应中央关于农村整风的号召而发出的 。在《锻炼锻炼》中,叙述者通过比较具有“和事佬”作风的主任王聚海[ 收稿日期] 2005-02-12[ 作者简介] 白春香(1969-)女, 山西榆次人, 晋中学院中文系, 讲师,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文化诗学、文艺基本理论、中国古代文论、叙事学等方向的研究。5

运动天才

如何有效练出健康腹肌?了解这些真相很重要

2024-7-15 18:05:37

考试知道

[2024-05-07]

2024-5-7 19:38:20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