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我才大一,这是写的结课论文(其实是写到一半发现主题偏题了,又觉得删掉可惜,就发在这里吧)受个人眼界与水平限制所以很多地方我觉得写的差强人意,文笔有待加强。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在当代青年,尤其是校园之中,心理健康问题早已屡见不鲜,为情所困、学业所恼、攀比之心让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逐渐扭曲,甚至走向极端,与此同时,不正确的消费观、不明确的价值观、不积极的人生观最终都会导致个别大学生的心理变得让社会担忧,让其亲朋好友担忧。于是乎大学之中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我校是一所中医药院校,中医自古以来就有“情志疗法”这一特殊且区别于西方医学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当代大学生日趋“孤岛化“的时代,中医情志疗法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能够展示出古老传承的奇特生命力。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问题
1、初入大学的学生在寝室成员相处问题、对录取学校心理落差较大问题、对集体生活的不适应问题等很容易导致心理上产生孤僻、乖张、占理不饶人等问题,导致人际交往困难、个人主义、自我主义强化等不良倾向。
2、初入大学的学生没有了高中时期的他律,部分大学生自律能力不足,造成了学业上的付出与结果收效甚微,导致了个人的焦虑与对学习丧失兴趣,最终导致考试作弊、学业进度不进反退、对未来丧失方向等。
3、初入大学的学生对爱情的追求是充满激情的,除却有小部分学生在高中时期就有早恋行为以外,大部分大学生对爱情的追求属于一张白纸,在爱情方面难免会造成为情所困、为爱情荒废学业、为爱情走向极端等不正确的心理观念。
4、大学是大学生接收外界信息的窗口,不同于高中学业压低了对外界信息的摄入,大学期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才是真正成熟的时间段,但是在此期间,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他们会受到西方自由主义、超前消费、品牌消费观念、资本万能论等不良思想的侵蚀。他们会贬低本国优秀文化,而向往外国文化,甚至对我国的发展方式产生质疑。这是极为可怕的。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而且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因此,只有当一个人的身体、心理都达到良好状态时才是真正的健康。根据我国心理健康标准总结如下:
1、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
2、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
3、能协调、控制情绪。
4、具有健全的人格,即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可以把自己的需要、目标、愿望统一一致。
5、优良的意志品质,即能够在实现目标时克制自身不良欲望以及克服面对的困难意志力。
三、如何使中医情志疗法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来解决问题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意识到了情志的调节与病情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素问·五运行大论》都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明《本草经疏》中说“以识遣识,以理遣情,此即心病还将心药医之谓也。” 心理学治疗尤其对于精神方面的疾病是必不可少的,并往往能收到比药物治疗更好的效果。那么如果将中医情志疗法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话,是否意味着可以在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没有变得严重的根源,就可以最大程度的解决问题呢?
1、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问卷、心理健康调查的同时,对那些心理评分较低且较为孤僻的同学要进行关注,吴师机《理瀹骈文》中说:“情欲之感,非药能愈,七情之病,当以情治”。并且在心理疏导时不能让对方认为自己的心理问题严重并产生恐惧、抗拒心理,在进行心理疏导时仍需对症下药。长期引导学生有明确的自我认知、尽量减少个人主义、自我主义倾向。
2、《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这也是心理疗法之一。在当前优越的社会制度下,“顺情从欲”这条治则,社会为我们创造了可行性条件。在同学产生焦虑、对努力得到的回报不理想时,我们可以发动室友、同学等亲密伙伴对该同学进行开导鼓励,尽量不要让该同学陷入孤独的自我怀疑之中。在人类社会中,衣食住行等是必要的生活物质需求,而这些必要的生活物质愿望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精神情志的改变,这也是朱丹溪所说的:“传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从焉,所关甚大,饮食之欲,于身尤切”。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在大学追求爱情无可厚非,但是为情所困并越陷越深并不可取。《素问·移情变气论》指出:“古之治病,惟其移情变气,可祝由而已”,也就是说针对这一类大学生,可以采取“移情相制“的方法。有些人失恋后,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思念上面,整天围绕着失恋胡思乱想,陷入苦闷烦恼和忧愁之中,对于这类同学,可采用言语诱导的方法,转移该同学的注意力,解除思想顾虑,当然并不是提倡快速再次开启新一段恋情,而是让该同学将发散的思想集中到有效率的、提升自己的、改变自身现状的方向去。
4、情志疗法并没有针对意识形态的办法,所以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塑造正确三观时,当以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在学生思想走向极端时,及时以中医情志疗法为辅。当然,是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我国的思想、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拓展讲述些生动有趣的实例。同时也有让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在提及思想的时候也要辩证的讲述中西方的区别,以及利弊。如果不能从学生时代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在未来的学生个人的发展,乃至社会发展之中都是不小的麻烦。
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本人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同时中医情志疗法也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其具有很好的心理疏导效果,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发展不但可以让历史悠久的中医情志疗法散发出新的活力,也可以辅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上一层阶梯。学生中有产生心理问题毕竟只是少数,心理工作者不但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同时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引导所有人拥有更为健康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郑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2】阿虎医考.中医情志疗法,以情胜情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