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的“尊贤而贱不肖”是与干部能上能下的理念相契合的,茅总根据孔子的理念,将其解读成九个字:贤能上、平庸让、无德去。如何正确理解?一起来看看吧~
贤能上、平庸让、无德去
贤能上,我们希望德才兼备的人能够得到任用,最大限度地给贤能充分发挥德才的舞台和机会。
平庸让,平庸是什么呢?平庸的人在德行上没什么大问题,但能力比较差。平庸的人,如果在重要的岗位上,那就得让贤,但并非马上辞退。需要区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他的能力不适合这个岗位,那就需要换岗。但如果换了岗,还是不行,就得降职,在降职的过程中,待遇薪酬也跟着往下降。如果不胜任就继续降,降到收入待遇与能力相匹配的位置上。
无德去,去就是离开, 德行上有问题的,那就不是降职可以解决的了,就必须让他离开。
当然,对这九个字,我们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先教后处”。因为儒家讲“不教而杀谓之虐”,比如对于品德不好的人,不是直接让他走,而是要有一个教育的过程。如果我们自认为教育都已经尽到我们的本分和责任了,但他还是没做到,那该辞退的就辞退。对于无德的人,我们要让他尽快离开。这也是对大部分员工负责,否则就把其他员工给污染了。
第二个原则是“问心无愧”。有时候你做一个表面的动作,但不是发自内心的,这个就有问题,因为没有知行合一。比如我讨厌一个人,这个人干什么都不是、哪里都不好,我就想着怎么样让他走;但公司说了,前面要走个谈话流程,所以就假惺惺地找他谈一次话,这样也不对。我们学中华优秀文化,要反复扪心自问,有没有做到问心无愧这四个字,因为这个只有自己才最清楚。
尽管这样还不是最究竟的,因为我们还没有致良知——即使我们问心无愧,我们做出来的事情也不一定是符合良知;但以大多数人的标准来看,做到问心无愧,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随看我们在“学问思辨行“的逐步提高,问心无愧的认识也会不断提高。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处罚一个人,有时候也是在帮他。因为有些人看不到自己的错误,但受过责罚以后,可能会让他反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说不定对他以后就有帮助。所以我们即便是处罚,也是秉着帮助人改过的角度来思考的。从圣人的角度来看,无德的人如果留在团队里,危害会越来越大,造的恶因、恶业就越来越重,及早处理也是在帮他。
小编全程参与了本期实操班,感受颇多,体会到老总们对能够落地的管理方法的迫切需求,以及学了积分制管理后如获至宝的心理感受。真心祝愿各位企业家回到企业后能快速的将积分制管理落地,湖北群艺也将为各位学员提供后续支持,帮助企业家解决管理难题,把企业做大做强!
第198期实操班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