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未来的研究生们,早上好。
24报考人数达到438万人。 这些人分散在哪个大学?
你总结了80多所大学的注册数据作为参考。
现在,从各大学公布的数据中,应该和去年一样大家都有发现。
今年大部分大学的报考人数都在减少。
985、211高校报考人数普遍减少,但基数仍较大。
部分非高校报考热度不容小觑,报考人数非常多。
应试学习好像越来越“辛苦”了吗?
实际上,考生报考的难度取决于报考的大学、报考的专业。 那么,你如何评估自己报考的大学的难度? 必须看以下几个方面
1、所在地域
例如,在北京的高中,只要加上“中央”或“北京”等字样,分数就比同等级别的其他学校高得多,至少10-20分。 上海、山东、湖北、河南的学校分数也很高,分数都很高,所以请尽量避免。 另外,从就业的角度考虑,
不建议报考位于二三线城市的学校。 毕业后通常在有学校的城市就业,所以城市越小越不利于发展。
2、分数線(院線)))再試行。
看近3年的复试线,不是看平均分,而是看变动范围,看趋势,看是否稳定。 不稳定的学校要看上限。 一般来说,科研院所、军校容易出现不稳定状况。 尽量避开变动较大的学校。 即使再测试线位于比较高的位置,只要每年稳定,
这种学校的报考难度其实没有想象的大; 如果复试线逐年升高,每年都在增加的话,那一定是越来越火的学校。 考试难度很大,考试也不推荐。 这样的学校对复试线的评价在今年的基础上应该再加10-20分。
3、招生人数、招生人数越多,考试难度越低
专业是主流专业,招生人数不足5人的情况下,风险太大,即使分数线不高也不推荐报考(人数较少的专业的话,可以考虑一下)。 因为招聘人数很少,所以可能会扩大或缩小招聘。 如果运气不好
赶上缩小招生(如2021年海南大学多专业复试前临时缩小招生50%以上),就不行了。
同一专业,如果一所学校招生4人,40人报考,另一所学校招生10人,100人报考,后者更容易。 因为招募人数太少,所以有概率。 例如,复试时不黑谁,很可能在招生人数少的时候操作。
只是招生人数多,公平竞争的可能性高,有猫的可能性低。
另外,请参考前一年的录用名单。 看统考人数和招生人数是否一致,目的是看豁免是否多,豁免多了竞争就大。 其次要看有没有调剂生,有调剂就意味着第一志愿生源不足。
一些学校,例如华南师范大学,在2020年的录取名单上明确列出了免试、志愿、校内/外调剂。 如果没有注明的话可以看到考生号码。 头几个人要考大学。 如果安排好了,前几个人肯定和第一志愿的号码不同。
4、专业课的问题如何评价?
)1)如果是人文社科类的,能否在那本参考书中直接找到答案。 名词解释多的、简答多的,难度一定很低; 开放型考察能力的题目,比如论述题多的,难度肯定很大。 某学校专业课的问题是考察能力,建议不要报考。
答案没有公正的客观标准,所以这个标准掌握在命题老师手里。 所以,一个学校的专业课考察非常灵活,如果没有固定的答案和标准,参考书是找不到答案的,所以不要报考。 这样的学校即使努力也不一定能合格。
)2)理工科时,注意调查范围是否超出了其参考文献的范围。 调查与科研课题相关的前沿内容,如果超出教材范围,远远超出教材深度要求,考察难度会变大,不推荐报考。
部分学校没有公布问题资料,也可以用录取名单的分数线进行分析。
具体来说,合格预定表的高分多的情况下,往往表示试题难度低。 而且,估算整体的平均分,分数超过国家线并不多的情况下,意味着容易考试,远远超过国家线的情况下,意味着很难考试。
(以平均分推算的有效利用范围,以专业课不评分的学校为对象) )。
5、专业课指导书
如果专业课是学校自主命题,就一定要拿到真正的专业课指导书。 学校官网上刊登的副读本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副读本,命题人/判卷人写的书才是真正的副读本。 建议通过刚合格的前辈或前辈了解这些信息。
6、将初试及复试专业课程与本科学习专业课程进行比较。
如果内容相近的话,就不用辛苦复习专业课了。
知道了这些之后,再回头看看自己想上的学校,就不会那么慌张了,也不会无所适从了。 请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数据进行分析。
“择校选专业”2025考研选择专业——考研/专业选择——考研可以报几所学校——中公考研网
“大学排行榜”猛冲这里,2024考研专业/大学排行榜-考研学校/专业排行榜-考研排行榜-中公考研网
“考研英语”戳这里2025考研英语-考研英语一-考研英语二-中公考研网
那么,今天我要在这里分享一下。 如果还有什么问题,请咨询我们的在线支持哦。 谢谢你帮我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