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泉,猎人笔记莓泉故事概括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八月泉这个问题,猎人笔记莓泉故事概括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猎人笔记莓泉故事概括

《猎人笔记》

《从草莓泉水到伯爵管家》

在初秋八月的一天,“我”带着猎犬来到伊斯塔河畔打猎。在“草莓甘泉”喝水时,见到了“我”早就认识的那两个农民:斯交布什卡和米哈伊洛·萨魏里甫。从后者口里,读者知道那个曾经风光,后来逐渐败落的伯爵的故事。

胡海泉毕业于哪个院校

胡海泉,1975年8月13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国内地男歌手、音乐制作人、天使投资人,音乐组合羽·泉成员。

胡海泉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一心想在文学方面有所造诣。在填报志愿时,首选的是中文系和新闻系。当时他的第一志愿是厦门大学新闻系,由于高考时发烧,最后没有被录取,进了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读外贸管理。

颍泉出过哪些名人

伍子胥

(公元前?~公元前484年),名员,春秋楚国城父(今亳州市东南)人,吴国大臣。伍子胥之父伍平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忌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所害。伍子胥和太子建逃到齐国,又奔往郑国。太子建在郑国遇难,伍子胥带太子建之子逃至吴国。伍子胥在吴国结识了吴王僚的堂兄公子光,他们乘吴国伐楚之机,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继立为吴王,改名阖闾,伍子胥遂为阖闾重臣。伍子胥青壮年时代被楚平王派往乾溪(即今阜阳城北,伍明一带当地属楚东北边关)镇守边关长达20多年。

吴王阖闾九年

(公元前505年),以孙武、伍子胥为将,出兵伐楚,在汉水大败楚军,攻入楚都。楚平王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孙武之谋,两破强楚,南服越国,北威齐、晋,成为诸侯一霸。阖闾十九年(公元前496年),吴国乘越国举丧出兵伐越,败于姑苏,阖闾受伤而亡,太子夫差继位。两年后,夫差大举伐越,大败越军,越国请和。伍子胥主张乘胜灭越,以绝后患。夫差拒绝伍子胥的主张,遂与越国议和罢战。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欲伐齐。伍子胥以为越国是吴国的大患,如果吴对齐用兵,越则坐收渔利,进谏先除越患。吴王再次拒绝了伍子胥的,结果大败齐师。从此吴王疏远伍子胥。不久,吴王又出兵伐齐。伍子胥上谏,建议放弃伐齐而先伐越。夫差遂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太宰嚭乘机进谗,说伍子胥自以为是先王之臣,不被重用,心怀怨恨,阴谋依托齐国反吴。夫差听信谗言,派人送去宝剑一把,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对其门客说:我死之后,请将我的眼睛挖出置于东门之上,我要看着越国灭吴。在伍子胥亡后9年,吴国果然为越所灭。

张酺

字孟侯,西汉细阳(今伍明北部,一说在太和)人。少从祖父学《尚书》,中年成为《尚书》经学家。汉永平九年(66年),显宗皇帝任酺为《尚书》教授,授业太子。他为人耿直,常匡正太子的言行,深为太子敬重。太子(即章帝)即位后,任酺为东郡太守。酺莅任后,不避权贵,打击豪强,得罪了国戚窦景。一日,窦景依势,着夏猛要挟酺除掉他的部下,酺把夏猛扣押。后,酺任河南尹,遇窦景的缇骑侯海殴打市丞,他把侯海发配充军。每到一地,就安定一方。永元十五年(103年),酺因劳致疾,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位居三公,且不能宣扬德化,使臣民遵循制度,葬我时当务节俭!”

蔡齐生卒年月与籍贯无考,北宋初颍州太守。他在颍州的显著贡献,是“奏请立学”。在此之前,州县不准开办学校。据清乾隆《颍州府志》载:“自宋蔡齐守颍州,奏请立学,颍之有学自此始。当时设官掌其课试之事,纠正其不如规者,振兴鼓舞以驯至于自然,故民淳气和,教化行之,颍实为先异焉。”蔡齐奏请立学获朝廷批准,从此颍州率先立州学,全国各州亦从之,促成了我国教育事业向地方普及。所以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蔡齐和颍州占有重要地位。正是州学的设立,“博之以诗书六艺之文”,颍州“风俗成而人材出”,促进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风的昌盛,使北宋颍州盛名天下。

晏殊

(991~1055年),字同叔,临川(今江西)人,北宋大臣,著名词人。殊7岁能文,人称“神童”。宋仁宗时官至宰相兼枢密使。平生好贤、重才,遭朝中一些权臣忌恨,受谗贬官为工部尚书,出知颍州。在颍州游西湖,宴嘉宾,填词阕,曾作《喜迁莺》,内中去:“劝君看取名利场,今古梦茫茫”,反映了他降职颍州的心怀。晏殊知颍州时间不长,即调去陈州等地。他在颍州留下不少佳词,多系会友宴游之作,抒写春花秋月的闲愁,工于造语,含情凄婉,音调和谐,词风和婉明丽,风浪蕴藉。晏殊和其后的欧阳修、苏轼相继知颍州,对开创北宋颍州文风昌盛的局面有一定贡献。其《浣溪沙》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句,世代广为传诵。

欧阳修

(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庐陵(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少时家贫,母画地教学。举进士后,入朝为官,诗文名冠天下。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二月,欧阳修调任颍州太守,简政、轻刑、倡学、兴农,督率民工堵塞白龙沟,使颍州西湖可蓄水灌田;创建了西湖书院,是颍州第一所书院。知颍翌年,春荒严重,他上奏朝廷,免除颍州征役。是年七月,欧阳修调离颍州,但其家仍留在此。离开颍州21年,写“思颍诗”30余首,寄托他对颍州的怀念深情。他在《思颍诗·序》中盛赞颍州“民淳松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熙宁四年(1071年),欧阳修辞官归居颍州西湖之畔,自称“六一居士”,著《六一诗话》。他从此再没离开颍州,直至65岁病逝。欧阳修生前知颍和居颍期间,常邀集文人学士赋诗论文,留下了许多佳作,促进了颍州文化发展。

苏轼

(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宋仁宗元祐六年(1091年)八月二十二日,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是年冬,大雪铺地,百姓饥馑,苏轼奏请获准,发义粮数千石,并平价出售院炭和酒务柴救济灾民。当时,开封府诸县多水患,官吏不究本末,掘陂泽沟,导水入惠民河,造成陈州水灾。于是,又有官员奏议掘黄淮,开八丈沟,导患水通过颍河入淮。苏轼派人实地勘察后,写奏折阻开八丈沟,指出:新沟地势低于淮河,若掘黄堆,开八丈沟,则不仅不能减轻陈州水患,反会使淮水倒流,颍州亦将难保。由于苏轼据理以争,开沟之议方停。苏轼知颍期间,为发展农业生产,大修水利,浚清陂塘,开清沟,疏淤沙,为百姓办了不少兴利除弊的好事。他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当时颍州灾荒,有百姓去淮南路籴稻,行至固始县朱皋镇被扣。苏轼多次行文,要求放还被扣稻种,均遭拒绝。于是他上奏朝廷,终于要回了全部稻种。苏轼非常喜爱颍州西湖风光,常游赏其中,饮宴会友,赋诗著文,有时连处理公务亦在湖上,在西湖留下了不少佳作和胜迹。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自颍州调知扬州,以后又调赴杭州,他一直对颍州印象美好。在杭州曾把杭州西湖与颍州西湖作比,以为“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李黼

(1298~1352年)字子威,颍州西湖聚星堂人(今颍泉区),生于元成宗大德二年。泰定四年(1327年),李黼在大都获廷试第一名。授翰林修撰,入国子监丞,官拜礼部侍朗。奉旨详定中外所上封事,授江州路总管。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罗田贩布人徐寿辉率众起兵反元,至正十二年正月已末,义军攻下武昌,逼进江西。江州路总管的李黼,扼守九江,阻挡徐寿辉义军。最后被义军从背后将李黼刺落马下阵亡,卒年55岁。李黼死后月余,朝廷追封陇西郡公,谥忠文。诏立庙江州、赐匾额曰“崇烈”。

张鹤鸣

(1549~1639年)字元平,号凤翱,明颍州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授历城县令。莅任后,勤谨办事,见上方公有不利于民者,则据理力争。累官至南京兵部主事、吏部郎中、山东副使、陕西右参政、兵部尚书。他巡抚贵州时,镇压老蜡鸡领导的苗民起义,受到了熹宗的嘉奖,加封为太子太保。鹤鸣得势之后,积极参与权利衡量。天启元年(1621年),他发现辽东经略熊廷弼与辽东巡抚王化贞有隙,便火上加油,挑起熊、王之争,导致边防失控。熊廷弼被魏忠贤冤杀后,他与魏忠贤勾结,在朝廷中为非作歹。思宗即位,魏忠贤自缢身亡,他被弹劾罢官,回乡养尊处优。崇祯八年(1635年),李自成农民军攻颍州,他募丁壮负隅顽抗。城破,农民军将他处决。著有《史微》、《芦花湄集》、《飘然吟》等。

刘体仁

(1624~1682年)字公勇,号甫庵,清颍州人,少聪颖,6岁时在父亲膝上读“四书”,9岁时从师学经史。曾对同学说:“人们读书多是为了求功名,我志不然”。后来客居江南,专交四方文人学士,以诗文相砥砺。一次,他为了出游,向舅父户部张大章索银600两银刚到手,恰逢友人钱生前来告艰,他问明所用,倾囊相助。顺治十二年(1655年)入进士,授刑部主事。他无心从政,专攻诗文。后入苏门山,着隐士服,从孙奇逢学习。数年后,补为刑部员外郎,继之调入吏部任稽勋司郎中。常与海内贤士汪琬等人以诗歌唱酬。康熙九年(1670年)辞官乞归。回来时两袖清风,生活拮据,但他泰然处之,从不乞求他人。康熙二十一年卒。乡人为便于悼念,将其遗体葬于城南三里桥东。生前著有《七颂堂集》。

王敛富

(1694~1763年)字凝箕,清诸城(今属山东)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十年(1745年)知颍州府,亲率丁壮疏浚清河,颍州上下连年丰收。他不以为足,常到基层访贫问苦,了解各方面情况,主修《颍州府志》,并提示潘世仁(知县)主修《阜阳县志》。后调知江宁府,不久,再知颍州府。他在《九日镇颍楼公宴》诗中写道“去后水云仍似旧,重来花鸟亦相亲”。他喜爱颍州百姓,颍州百姓也喜爱他。著有《汝阴八景诗集》。

魏野畴

(1897~1928年)原名魏风标,号明轩,笔名金士,化名韦金、魏子云,陕西省兴平县板桥乡人,阜阳“四九”暴动的总指挥。魏野畴于民国12年(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来皖北之前任中共陕西省军委书记。民国16年(1927年)8月,经陕西省委同意,任杨虎城部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十军政治部主任,随军进驻太和县,他整顿原在十军内的中共党组织,建立中共特支并任书记。在太和开办了政治军事学校,学校的领导干部和骨干力量,全是中共党员。特支从十军抽调许多中共党员,分赴各地和农村,开展兵运、工运、农运、学运工作,组建党组织,扩大党的队伍,使当时的阜阳地区革命形势空前高涨。民国17年(1928年)初,蒋介石派韩振声到十军“清党”,魏野畴被迫离开十军,于2月9日在太和召开紧急扩大会议,确定了“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动”的任务,并建立了中共皖北临时特委,由魏野畴任书记,下辖豫皖边区10多县县委。会议后,派大批党员去各地,全力准备武装暴动。2月21日,魏野畴给中共中央写了题为《关于皖北政治经济及党之组织经过、现在策略》的报告。报告指出:皖北党组织已迅速壮大,农村革命条件已经成熟,“即刻发动土地革命,必能扩大到全皖北,破坏十军及十九军,引导五、六百万农民”走上革命胜利。3月28日,魏野畴在阜阳城主持召开中共皖北临时特委扩大会议,正式建立中共皖北特委,由魏野畴任书记。会议决定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在阜阳举行皖北工农武装暴动,成立工农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并详细讨论了暴动方案。正当暴动准备加紧进行之际,十军代理书记宋树勋叛变。魏野畴在阜阳西湖会老堂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于4月9日暴动。4月9日凌晨,在魏野畴指挥下,暴动开始,暴动官兵与反动军队激烈交锋,因为突降大雨,点火信号未能发出,城外赤卫队未能及时赶到,城内暴动者被迫分两路转移出城。一路由魏野畴率领200多人奔阜阳城西南老集,另一路由杜聿德率领300多人向阜阳城西北王官集进发。9日下午,魏野畴率暴动部队赶到老集,被国民党12军一个营和反动红学武装包围。畴不幸遇害。

胡英初

(1902~1928年)江西婺源县人,民国1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6年(1927年)经中共河南省委派遣,在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开展军运工作。他多才干练,关心士兵,很快与士兵结下鱼水之情,成为魏野畴(共产党员,十军政治部主任,有传)在士兵中建党的得力助手。民国17年十军开展“清党”,他离开十军,被选为中共皖北特委宣传委员,参与领导了“四九”暴动。暴动失败,在太和草寺遭地主武装截击牺牲。

杜聿德

(1906~1928年)陕西米脂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民国17年(1928年)1月,因与哥哥杜聿明政见不合,离开陕西。利用与高桂滋的同乡关系,在国民党四十七军教导团(驻阜阳城)找个营附差事,很快和教导团的中共秘密组织发生关系,并通过募兵方式,将一批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吸收到部队里来,壮大了共产党在教导团的力量。阜阳“四九”暴动枪声打响后,他率领暴动官兵击毙了教导团长高建白、军需官朱士秀等30多名。在王官集召开的皖北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上,他被任命为皖北工农红军副总指挥。后遭国民党四十七军围剿,突围后,在太和尚寨遭民团截击,被俘后英勇就义。

昌绍先

(1907~1928年)湖北省沔阳县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昌绍先7岁入私塾,10岁随叔父在北京读高小。后考入中学,常去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演讲。民国13年(1924年)7月,考入冯玉祥办的西北陆军干部学校。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到西北军骑五师做政治工作,在冯军与吴佩孚、张作霖所部的南口之战中,昌绍先作战勇敢,受到冯玉祥赏识。民国16年(1927年),冯军“清党”,昌绍先被“礼送出境”,转去国民党军第二集团军任参谋。中共“八七”会议后,随南汉宸到太和县国民革命军第十军杨虎城部任军事干部学校第一教导队队长。阜阳“四九”暴动前,昌绍先被选为中共皖北临时特委委员,负责做兵运工作。民国17年(1928年)阜阳“四九”暴动,昌绍先任皖北工农红军总指挥。4月11日,他指挥部队反击国民党武装围剿的战斗,不幸壮烈牺牲。

王乐民

(1900~1930年)别名王济众,颍泉区行流王海孜人,读过中学。民国17年(1928年)春,加入中国党、并担任中共行流区委委员。“四九”暴动失败后,经李光宇介绍,到北平无线电台工作。不久回乡,担任中共太和城关区委委员,从事党的基层建设工作。民国18年农历四月初四,遭国民党太和县党部逮捕,押解到安庆饮马塘看守所。民国19年10月9日,壮烈就义。

李花白

(1900~1930年)另名李香亭,颍泉区苏集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早年在伍明读私塾,聪明机敏。民国16年(1927年),经李光宇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行流区委委员。民国17年,参加阜阳“四九”暴动。暴动失败后,经党组织介绍,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做政治工作。不久,返回阜阳,在老庄、行流一带开展农运工作,组织和发展农民协会。民国18年2月,受党组织派遣,去太和县,在中共太和城关区委工作。同年3月,在李家祠堂开会时被太和县当局逮捕,解往安庆饮马塘看守所。民国19年9月9日英勇就义。

江化男

(1901~1931年)别名江庭樾,霍邱县叶集镇人。民国12年(1923年)入安徽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学习。民国1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阜阳县委委员、中共阜阳城关区委书记、中共老集区委书记。参加领导“四九”暴动。暴动失败,他以阜阳师范师资训练所(位于九里沟)教师作掩护,发动学生向黑暗势力做斗争。学校当局以“煽动学潮”罪,将其解聘。旋与李光宇等人发动长官店的中秋节起义,因叛徒告密被捕,牺牲于狱中。

李光宇

(1900~1932年)又名李其荣,字乐天,化名姜永之,祖居阜阳市颍泉区行流镇河东绿柳村,中共党员,革命烈士,是皖北党的创始人之一。1900年出生于书香门第,1916年夏在阜阳省立第三师范附小高小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第六中学,受到进步教师王允仲(陈独秀的姨表弟)的教导,经常阅读陈独秀给王允仲寄来的《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阜阳后,他与同学领导学生进行罢课斗争,游行示威,在阜阳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声援“五四”运动热潮。1919年秋,李光宇考入北京大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去。1921年李光宇受聘到王官集大寺庙小学任教,启迪学生爱国爱民思想。1925年李光宇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底,国共两党合作,上海党组织派李光宇到北伐军第三军十八师二十二团任党代表。1928年震撼皖北的“四九”暴动被扼杀后,李光宇受上级党组织委托,回阜阳工作。1929年1月,担任中共阜阳县委书记。1929年6月中共阜阳中心县委在颍上组建,李光宇任书记。1933年春,李光宇在太和县被捕。1934年3月17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于阜阳西关外。

李端甫

(1905~1932年)又名李其楷,化名刘奇之,颍泉区行流集绿柳村人,中共党员,革命烈士。李端甫幼读私塾,后考入阜阳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民国13年(1924年)参加张子珍办的读书会。民国15年(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阜阳国共合作,被选为国民党县党部委员。同年8月,国民党“清党”,李端甫以大寺庙小学教员身份,在行流一带从事农运工作。1928年2月3日,按照中共皖北特委计划,李端甫全力准备阜阳暴动。4月8日下午,策动驻行流的国民党士兵20多人反正,集中3千多农协会员,准备翌日攻打县城。暴动在阜阳城失利后,李端甫率队去王官集与昌绍先、杜聿德会合,召开大会,成立皖北苏维埃政府和皖北工农红军,公布《临时土地法》,李端甫当选为皖北苏维埃政府主席。“四九”暴动因遭敌人镇压而失败。当年冬,李端甫重建中共阜阳临时县委,任书记。民国19年(1930年),中共阜阳中心县委建立,李端甫先后任委员、书记。民国20年(1931年),受党组织派遣,转移去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参加了红军。民国21年(1932年)10月,在保卫金寨的激战中,李端甫为掩护主力转移,英勇牺牲。

刘晨光

(1906~1932年)颍泉区行流镇王官行政村刘上庄人,父亲系清末秀才,思想新潮。1925年刘晨光初小毕业后考入阜阳县立高等小学,受校长张蕴华(共产党员)影响参加进步活动。1926年共产党员李光宇返回行流一带发展党组织,在李光宇的教育和帮助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底,党组织派李光宇到江西吉安北伐军第3军(朱培德部)某团任政治指导员。次年春,刘晨光也来到该部队做政治工作。1928年秋,刘晨光从外地返回,在太和做党的地下工作。1929年6月中共阜阳中心县委成立,12月刘晨光任阜阳中心县委委员兼青年部长。1929年7月~11月,刘晨光受阜阳中心县委的派遣去颍上帮助工作。1931年农历正月二十日阜南冷寺老窑湖起义未成,被迫转移。1931年2月中共阜阳县委成立,刘晨光为委员。4月中共皖西北特委成立,刘晨光化名黄伯零,担任特委秘书长,从事《火花》半月刊的编辑工作,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和“六抗”斗争。1929~1932年间,刘晨光为阜阳地区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32年初,刘晨光被调往鄂豫皖苏区在红军中工作,他在和部分红军干部在大别山区一座庙里开会时,突然遭到白军包围,由于力量悬殊,除部分同志突围外,刘晨光等红军干部壮烈牺牲。

卢文启

1906年生于阜阳市颍泉区行流集河东卢营村,卒年不详。1928年9月,经张明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阜太边区区委副书记、中共太和县东南区委书记等职。1931年在行流组织开展“扒粮”斗争。1933年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赴瑞金中央党校学习,荣幸地听过毛泽东的政治课、朱总司令的游击战术课、刘少奇的革命运动课。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他在陈谭秋的率领下,继续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4月,为保存革命力量,被组织派到敌占区传播革命火种,踏上回乡征程。1946年春卢文启把年方17岁独生子送往前线,其子在反击国民党的激战中英勇牺牲。

门金锡

(1907~1932年)又名门志忠,阜阳市颍泉区行流镇河东郭庄人。1921年考取王官集中学,受到李光宇等进步教师的影响。1927年11月,门金锡由李端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2月,皖北特委书记魏野畴途径行流,成立行流区委,门金锡积极协助其工作。1928年4月8日下午,参加李端甫、李烈飞在行流集召开的武装暴动紧急会议,被委任为暴动的宣传队长。1929年秋,以教书为掩护恢复阜阳西北乡党的工作。1932年初,中共太和县调门金锡任太和县城关区委书记。1932年4月19日,太和“四·一九”起义时中弹被俘牺牲。

魏振声

(1901~1935年),别名张保善,行流集宁大庄人。民国16年(1927年),经李端甫、牛会亭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宁大庄党支部书记。民国17年担任“四九”暴动赤卫队(又称敢死队)大队长,在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下,保护了一部分领导人的安全转移。民国19年(1930年)他自任队长,组织游击队,领导减租、减税斗争。民国21年他率游击队支援太和“四·一九”起义。起义失败,他转移到蒙城小杨集,以行医作掩护,担任中共涡蒙县委交通员。民国24年(1935年)4月被家乡地主告密入狱,7月9日就义。

张明远

(1894~1942年)颍泉区行流集小官庄人,中共党员。少时读书勤奋,为人耿直。民国16年(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小官庄支部书记、中共阜太边区区委书记、中共太和县委委员、新四军驻阜阳联络员。民国17年(1928年)参与领导阜阳“四九”暴动。民国20年(1931年)参与领导太和“四·一九”起义的准备工作。张明远两次被捕入狱,虽受酷刑而不屈,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他在中共地下组织的营救下出狱,因在狱中遭受严重摧残,于民国31年10月13日与世长辞。

王克勤

(1920~1947年)颍泉区伍明镇人。民国28年(1939年)7月被国民党抓人丁入伍。民国34年10月,被解放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民国35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民国34~35年,他一人歼敌232名、俘敌14名、缴获步枪8支,9次立功,被评为一级杀敌英雄。在龙风战役中,王克勤班担负攻击国民党师部所在地徐庄的任务。当他抵达徐庄时,国民党部队突然撤退,继而进行了反包围,6架敌机轮番轰炸。王克勤不惊不惧,依靠自己创造的团结互助运动,一连击退国民党军队近50次进攻,保住了阵地,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党委先后授予他“战斗英雄”、“三大互助模范”和“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作出了学习王克勤的决定。民国35年12月10日,《解放军日报》以《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为题发表社论,号召全军学习王克勤。民国36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王克勤班担任定陶北门的攻坚任务。7月10日王克勤中弹牺牲。7月18日,刘伯承和邓小平撰文《以极其悲痛的心情吊唁本军著名英雄王克勤同志》,并将王克勤生前所在的班和排,命名为“王克勤班”和“王克勤排”。

徐希三

(1884~1971年)颍泉区闻集镇滑集村徐庄人。原名洪恩,字锡三,清末秀才。中年弃文就武,进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历任皖系军阀的军事参谋,五旅参谋长、兵站站长、军官教育兵团教官等职。北伐胜利后,先后任师参谋长、阜阳专属副司令等职。徐希三性情刚正不阿,不爱钱财。早年对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丧权辱国的罪行,表示极大愤慨。“九·一八”事变后,对蒋介石反人民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尤为愤慨,毅然辞去师长职务。回乡后,以教书、临帖、绘画为乐,与劳动人民休戚相关。新中国成立后,徐希三先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是一位刚正直言的爱国人士。在他的书法、绘画作品中,“百寿图”、花鸟画等是人们收藏的珍品。

张银福

(1951~1975年)上海市浦东区人,出身于炼钢工人家庭。1970年初中毕业,在“上山下乡”洪流中,到苏屯乡程庄插队落户。1975年8月,河南洪水涌来,泉河堤决,程庄一带变成泽国。张银福为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串连青年组织抢险队。20日他在帮助打捞财产时不幸溺水身亡。洪水退去后,群众为张银福举行了追悼大会。中共阜阳县委根据张银福生前要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张自华

(1955~1979年)苏屯乡人,中国共产党员。197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4年越南侵犯中国南疆,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他多次写“请战书”要求参战,1979年3月部队领导批准了他的请求。他在反击战中英勇顽强,消灭敌人23人,自己壮烈牺牲。其遗体安葬在直良县烈士陵园。

苏庆堂

(1902~1982年)字贺萱,颍泉区行流集人。幼年家贫,半日上学,半日讨饭,同学称他“学半天”。后进药店学徒,苦心钻研医学知识,长于妇科病、心脏病治疗。出师后,在亲友资助下,回家开业行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选为区医务工作者协会副主任。从此,每在行医之余,便创作讴歌光明、讴歌社会主义的戏剧和曲艺。在省级报刊上发表的有《双拜年》(小戏)、《送闺女》(小戏)、《两口吵架》(曲艺)、《科学迷》(曲艺)、《训石滚》(曲艺)等共60多篇。其代表作《怨娘亲》、《胡愁吃烤鸭》、《三老明骂风》、《吴二嫂的扁担》,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汇为专集出版;《闹花灯》、《大战三河尖》等作品被收进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曲艺集。他晚年患病,躺在床上写出了《两头送》、《金陵奇冤》等语言朴实、情节新颖、人物鲜明的作品,在《安徽群众文化报》上发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安徽分会吸收他为理事,中国曲艺协会安徽分会吸收他为会员。1982年病逝。

潘永德

(1929~2000年)男,汉族,闻集镇大刘村潘庄人,现代著名作家。1944~1945年在太和县江苏省私立农业职业学校学习,1946~1947年,在临泉县立农业职业学校学习。1948年当地解放,他看到农村的新气象,感到欢欣鼓舞,决心通过自己的笔把它反映出来。1949年2月青年农民潘永德开始创作,1955年4月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到2000年8月底,潘永德在中央、省、地区、市级报刊发表文艺作品320多篇,其中有诗歌、散文、寓言、大鼓词、小歌舞剧、短篇小说、随笔。他的作品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比较鲜明。1961年5月潘永德被吸收为中国作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被誉为农民作家。1986年1月加入中国民间文艺协会(与中国作家协会同级),曾任阜阳地区文学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阜阳地区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理事、阜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阜阳县文联第二届文联委员、阜阳县文学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长、阜阳市(县级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1983年5月潘永德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当选为安徽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阜阳县第八届至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潘永德于1983年7月脱产,分配到阜阳县闻集区滑集乡文化站工作,成为国家文化干部。1988年调到闻集区文化分馆工作。1994年8月~2000年8月任苏屯乡文化站站长。

关注“阜阳微视”,获得家乡最新的一手资讯!90%的老乡都关注了哦~

发送私信“阜阳房价”,获取《绝密!未来五年阜阳房价趋势地图》

那些是胡海泉写的歌

胡海泉写的歌有很多,这里列举一些比较知名的:《夏至未至》、《遥远的她》、《心如刀割》、《至少还有你》等等。这些歌曲都以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而著称,深受听众喜爱。值得一提的是,《夏至未至》中的主题曲也是由胡海泉创作的,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胡海泉广受好评的作品不仅仅是这些,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歌曲,他的音乐才华深受人们的肯定和喜爱。

好了,关于八月泉和猎人笔记莓泉故事概括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考试资讯

x77.be bbs,vivox77怎么样

2024-9-4 18:04:47

考试资讯

眉山市中考成绩查询 2021年眉山初中招生分数要求。

2024-5-17 18:01:17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