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
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一方面,他
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
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影响。
特殊群体自然有自己特殊的特点,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
费的问题。
数据统计和分析
(一)、总消费额
消费额主要集中在500–800之间,其他区间应该符合正态分布,两种极限
情况a(350以下)和e(1200以上)的选择较少,倒是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二)、恩格尔系数
饮食方面支出居于350–450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较高,
因此,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恩格尔系数较高,这可能是这一群体的特点。
(三)、通讯支出
随机问卷得到的结果,几乎拥有手机几率点100%,在拥有手机的群体中,
月花费20-50元的同学占41.8%,这方面的消费还是比较的合理。
(四)打工目的方面
最高的选项是增长社会经验,可以看出,大部分人做家教的目的不在于经
济方面,而只是为增加社会阅历,由这点也可以看出大家普遍的经济状况较好,
有足够的资金应付日常支出。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一下这些资金的来源,于
是我设计了下一个问题。
(五)生活资金来源及家庭收入
八成以上的被调查者资金主要是由父母或家庭提供,这种情况是当代中国
大学生的普遍情况。很多社会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很
多人居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即使做家教,也不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
或是尽早经济独立,大家经济独立意识之差可见一斑。
综合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
代已经过去,中国的大学学子目前正受到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在同一屋檐下
的大学生群体,包容着具有多种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的个体,他们像鸡尾酒一
般拉开层次,并且区分程度相对稳定。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分层不仅取决于他
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而且也是地域经济差异性的反映。
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消费方面是有一些共性的特点的。
(一)、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
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
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
其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他们每月可支配的
钱是固定的,大约在500-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1000元,而这
笔钱主要是用来支付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的。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
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
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
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
但不美的商品,相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
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总体来说上大学生的消费仍然处于”温饱”阶段,即吃饭穿衣仍然是支出的
主要方面;但是这种”温饱”已经有向”小康”过度的趋势了(这点由我们日益增多
的手机支出,潜在恋爱支出就可以看出)。
(二)、消费层次一定程度两极分化
家庭收入越高,对学生的经济供给越多,构成大学生消费的一种特殊的奢
侈格局,主要表现在旅游、电脑、MP3或手机等方面的消费上。这点在我们的
调查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
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
到改善
(三)、丰富大脑不惜钱
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就业单位对高学历的要求,现在一些大学生读完专
科升本科、读完本科读硕士,成批量地买回参考书。还有一些学生则在读本专
业的同时,辅修其他学科,为自己就业积累知识资本。在旁听课程、购买资料
等消费项目上,他们出手大方,而且家长对此项消费的投入也是乐此不倦。
(四)、消费结构存在不合理因素
大学生的生活消费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至少有一个方面是共同的,即
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以生活费用和购买学习资料、用品为主。在生活费用中,
饮食费用又是重中之重,按照姨江地区的物价水平,以学生在校每天消费十元
左右用于基本饮食需要来估计,学生每月净饮食费需300元左右。
(五)、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
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
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
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
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六)、恋爱支出过度
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
最少的也有5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500元(比如送名贵礼物给对方)。他们大多
承认为了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
人感到忧虑的方面。有趣的是,传统意义上谈恋爱的费用支出一般由男方承担
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而出现三种情况,即男方全部承担、男女方共同承担
和女方主动全部承担,女生的恋爱支出甚至有超过男方的情况。传统与现代生
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中被充分演绎
(七)、经济独立意识较差,储蓄观念淡薄
例如,取样调查中有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做过家教或别的兼职工作,而且那
些须做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里面,多数是为增长社会经验,以”补充家用”为目
的的比例极低。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极为淡薄,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
人16岁就要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可是,换个角度思考,这也是我们
提高大家经济意识的一个突破口,需培养和加强
结论与建议
(一)、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
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那独立理财能力就
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
的理性基奠,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是任性的表现,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
脑中有独立的概念,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
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
的能力。
(二)、克服攀比情绪
攀比心理的形成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呢?首先,我们应树立适应时
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
定位。大学生的确需要竞争意识,但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我们都需要争,生活上
次于别人,并不可耻,没有必要抬不起头来。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趋势及现状。大学生
的基本生活消费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
主要是生源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
以寄生性消费为主的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应是当务
之急。
(三)、形成大学生良好的消费风气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
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
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
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
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
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