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第一条建议中开篇就指出:“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每当读到这儿的时候我就会陷入深思……
1.我们必须要承认学生智力上的差异,无论在哪个年级,哪个学段,总会存在一些学困生,而且随着读书越多,我们发现落在后面的会越来越多,其实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我经常和我的学生说,同学们相识一场,能同窗共读是有缘,大家彼此要珍惜,无论在哪个方面有先有后,有优有劣,相互间无需嘲讽,就是牛顿、爱因斯坦这类的大师也有解答不了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走麦城的时候。优劣只是暂时的,能笑到最后的究竟是谁,永远是个谜。
2.什么是抽象的学生呢?按照大师的说法那就是指“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学生。”这就是说,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虽有其共性,但更多的还是千差万别的个性,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必须要量体裁衣,清楚每一个学生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高度,如同我们考试时拿到试卷就能知道每个学生能考到多少分数一样,其实这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也正是老师们努力的方向。
3.在学习中取得成就,借以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认可和表扬,这是人人向往的事情。可是何为“成就”,评判的标准是什么?既然我们承认学生的智力差异,就应该接受不同的评判标准,有的人100分是优秀,有些人60分也是优秀。教学中我们老师就应该接受那些听不懂、学不会、做不对的学生,允许他们再经过一番努力之后会有所进步,即使没有进步,我们也应该表扬他们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
4.教育不是工业,人才的培养不可能是工厂里生产流水线,更多的时候需要“一对一”的交流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