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这种动作适用于,关节炎或者膝盖过度损失引起疼痛的患者使用,整个练习过程对膝盖的压力损伤都比较小。练习过程中,不应该会有疼痛,如果发现疼痛,立即停止,跳过该动作。
1、仰卧膝盖屈伸(此动作有助于改善关节活动)
平躺与地面,准备一条毛巾折叠好至于脚底。双膝弯曲,踩着毛巾的脚慢慢滑出,再慢慢收回,维持稳定速度,一去一回为一次,共8次。
2、毛巾辅助膝盖活动练习(此动作有助于改善关节屈伸能力)
准备一条毛巾,套住脚底,双手抓住拉两端,慢慢将膝盖拉向身体方向,再慢慢恢复,一去一回为一次,一共做八次。
3、坐姿小腿伸展(此动作有助于恢复膝关节伸展能力)
毛巾套住脚底,向上提起脚跟,直至整个小腿有被拉伸绷紧的感觉,维持动作15秒。
4、静态股四头肌练习(初期股四头肌锻炼动作)
采坐姿。一腿弯曲,一腿伸直,缓缓抬起脚跟,脚尖向上,直接感觉到股四头肌被拉伸,维持1到2秒,回复初始位置。重复该动作8次。
5、短程股四头肌练习(练习股四头肌的收缩能力)
在膝盖的下方垫上一块毛巾,重复4的动作。这个练习主要针对近膝盖段的股四头肌肌肉。
6、开链式膝关节伸展(练习远端股四头肌收缩能力)
坐在椅子上,缓慢抬起患肢,至最高点,注意不要不要锁住膝盖。感觉股四头肌末端的肌肉在收缩。做8次。
7、迷你蹲(初期闭链式膝盖强化练习)
双手扶着椅背,缓慢蹲下,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做8次。
8、深层四头肌锻炼(闭链式股内侧肌强化训练)
准备一个小球。背靠墙壁,将小球至于膝盖后,然后向后压,注意膝盖不要锁死,重复动作,8次。
9、站姿小腿伸展
扶住椅背,弓箭步站立,感觉后腿肌肉被拉伸,维持动作15秒。
10、腘绳肌伸展
仰卧于地面,慢慢抬高患肢体,感觉腿后面肌肉被拉伸,维持动作15秒。
膝盖问题3分在治,7分要靠养,上面10招,拿去自己练练吧~说不定膝盖痛就被自己养好了。
1、窍闭不开选百会
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升清举陷,醒脑开窍,所谓”一窍开百窍开”。
百汇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中点处。
2、大凡风症取风池
风池系手足少阳胆经的穴位,阳维之会,既疏散外风,又平熄内风,此穴内外兼治。
风池穴位于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3、迎风流泪,目闭不利取睛明
睛明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之会,祛风司目之启闭。
睛明穴位于目内眦外,在鼻梁两侧距内眼角半分的地方。
4、头目昏胀取攒竹
攒竹能清利头目,主治头痛、目眩、目翳、目赤肿痛、迎风流泪、近视、眼睑瞤动、眉棱骨痛及急性慢性结膜炎、面神经麻痹等。
该穴位于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5、喉痹临近选穴取天鼎
天鼎穴能缓解治疗咳嗽、咽喉肿痛、扁桃体炎、上肢麻木、失语、暴喑气梗、瘰疬、瘿气等。
天鼎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人体的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穴与缺盆穴连线中点。
6、口苦取阳陵泉
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的第34个穴位,主要治疗半身不遂、下肢痿痹和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
位于人体的膝盖斜下方,小腿外侧,腓骨小头稍前下方凹陷中。
7、口臭取大陵
大陵穴位于人体的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配劳宫穴治心绞痛、失眠;配外关穴、支沟穴治腹痛、便秘;配水沟穴、间使穴、心俞穴、丰隆穴治癫、狂、痫、惊悸。
8、痰中带血取尺泽
尺泽穴归属手太阴肺经,有清热和胃、通络止痛、止咳平喘等作用,治疗痰中带血效果佳。
尺泽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9、小儿弄舌取手三里
手阳明大肠经穴,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10、上肢疼痛取合谷、外关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原络相配治疗上肢疼痛。
合谷穴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外关穴位于前臂背侧,手脖子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相对。
11、下肢疼痛取昆仑、悬钟
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悬钟为足三阳之大络,髓之会穴,经会穴相配治疗下肢疼痛。
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
悬钟穴位于人体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12、周身疼痛取曲池、大包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大包为脾之大络,阳明太阴为气血生化之源,营养周身通灌四旁。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大包位于侧胸部腋前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13、四肢拘挛取尺泽、曲泉、阳陵泉
筋脉失其气血濡润则挛急,四肢拘挛取尺泽、曲泉、阳陵泉。三穴分别为手太阴肺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肺主气朝百脉,肝主筋而藏血,胆为中正之官以缓急,三穴相配,如矢中的。
尺泽穴位于人体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
曲泉位于膝内侧部,屈膝内侧横纹端,当股骨内上踝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缘凹陷处。
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14、手足震颤取手三里、足三里
阳明者水谷之海也,滋水涵木,熄风止颤。
手三里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15、足背厥冷取厉兑
胃经井穴,温煦足胫。
16、足跟疼痛取大钟
肾经络穴,通经止痛。《素问·调经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合谷调气,太冲和血,调和气血取合谷,太冲。足三里补气,三阴交益血,补益气血取足三里,三阴交。
17、皮肤瘙痒取曲池、血海
此两穴具有清热凉血,祛风止痒的作用
血海穴是足太阴脾经的一个普通腧穴,位于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