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年来各种跑步赛事出现年轻跑者猝死情况屡见不鲜,各种猜测与呼吁纷纷出炉,许多讨论都聚焦在缺血性心脏病的预防上,也有人说:天气太热,不该路跑;有的人怀疑是否先前工作过劳;有的说运动要量力而为、不能逞强;…。这些,事实上都没有切中年轻跑者猝死问题的核心。
单一个案的确切原因,固然有赖详尽的医学检验,甚至病理解剖,不过,我们可以看看过去的研究有什么发现。
国内外其实不乏这类例子的报导。这些案例有几个共通性,一是年轻,通常在40岁以下,而且过去健康良好;二是男性居多;三是通常发生在抵达终点前后;四是通常救不回来。
2012年,医学类排名第一的《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曾登出一篇针对全美2000-2010年间全马或半马赛事跑者的分析研究,高达1090万名跑者当中,有59位发生突发性心跳停止(总体发生率很低,每十万名参算者有0.54人发生心跳猝停;换算大约每年5-6名),其中有42人死亡(致死率七成一)。59人当中,51位是男性;平均年龄是42岁,男性发生率是女性5.6倍。存活系数于两大因素:现场有施行心肺复苏术,以及「不是肇因于肥厚型心肌病变」。
在有详细临床资料的病人中,肥厚型心肌病变的跑者,无一人存活;而缺血性心脏病的心跳猝停者,超过一半存活。肥厚型心肌病变,占所有心跳猝停的一半;佔所有死亡的三分之二。而且,这些死者年龄都在45岁以下。
造成「年轻」跑者猝死的头号原因,并不是一般人以为的心肌梗塞或缺血性心脏病,而是肥厚型心肌病变;而且,这些病人虽然较年轻(甚至仅20多岁或30多岁),却反而比年纪大、有心脏病史的人,更难救回(极少有救得回来的)。
患者不一定有症状。那要如何事先知道或预防呢?一可透过心脏超音波加以诊断;另外,若是有家族史,则有基因检测可以做。只是,知道以后呢?难道就不能剧烈运动?要限制到什么程度?以及,跑者是否一律要先做心脏超音波,来预防这类猝死?国际尚无定论。但是,有疑虑、担心的人,是可以去做个检查,了解自己并不是这类病人;而看到这类特殊案例时,也不必过度恐慌到连一般人都不敢去跑步了。
跑步时时应注意以下六点,以预防和远离危险:
1、不要参加力所不能及的体力竞赛活动;
2、运动前一定要做热身运动,运动后要做放松活动。切勿突然参加剧烈活动,也不能突然中止活动;
3、不要参加过于剧烈的运动,应以运动时即刻心率高于平时心率的70%为宜;比如,平时心跳60次/分钟,运动时最高心率不能超过105次/分钟。
4、运动中出现不适必须停止运动,不要勉强坚持,并要及时就医;
5、餐后不要立即运动,避免因肠胃需要血液而致使心脏和肌肉缺血;
6、避免在不洁空气的环境中运动,并要注意冷暖及时调整穿衣。如果在雾天、阴霾天、沙尘天等气象环境中锻炼,那就和吸烟一样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