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得思考」以节约能量的消耗,是人的本能。
对人贴标签,面对社会事件站队,都是为了尽快判断,以减少能量的消耗。
说服一个专家,需要严密的逻辑和充足的例证;
说服一个普通人,只需要让他认为你是个专家。
因为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要想真正弄清楚需要消耗大量精力和能力,相信专家的话,恐怕是最省力的。
判断事情的时候,人们容易陷入逆火效应:
当人们遇到与自身信念相抵触的证据或信念时,如果这个与自己原有观念相抵触的信念,不足以完全摧毁自己的原有观念,那么人们就会无视这些证据,而原有的观念反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此外,「避免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有非常多的案例:
人们喜欢看图大于喜欢看字,人们喜欢看视频大于喜欢看图。因为,相比图片,文字更加需要抽象思维。
表情包代替文字,大行其道。
文字阅读中,有耐心的读者越来越少,
段子手吃香,理性长文无人问津。
网络爆文喜欢用短句+插图,中间多换行,以降低读者的阅读难度,增加阅读成就感。
关于奖惩
知乎答主@萧宵-心理学教师分享了他的看法:
前段时间一位父亲带着孩子来找我做咨询,起因是这个初三的孩子在下半个学期突然「无缘无故」的极度厌学。
这个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商人,力行雷厉风行的风格,坚信奖惩分明的组织管理原则,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
从小孩子的成绩是与物质奖励挂钩的。例如考到 80 分以上,奖励新款手机,考到 90 分以上,奖励新款电脑,总分考到前 10 名,暑假欧洲旅行,这些奖励很诱人是不是。
那考得不好呢,或者管不住自己总想玩怎么办?惩罚力度同样强大。没收你最喜欢的东西,停发零用钱,甚至连穿着饮食条件也会降低。
听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孩子当前汹涌的厌学情结是怎么来的了。
「赏罚分明,力度到位」 这种管理方式是高效的,并且迁移到教育上看起来也没有错,还是很多家长乐于奉行的原则。
而心理学上早早给出了答案:关于奖惩,你所认同的一切,可能全都是错的。
先看一下两个关于奖励和惩罚的经典研究:
奖励是怎么改变态度:
在 和 ( 1959 )的研究中,要求你做一件非常无聊的事情,缠一个小时的毛线。没错,一个小时不要停,什么也不做的就只缠毛线。
缠完之后要求你出门告诉其他等候实验的人: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有趣的任务哦。
然后分两种奖励情况,一种是高奖励( 200 块奉上),一种是低奖励( 10 块打发走)。
那么问题来了,请问你回去睡了一觉,第二天,在哪种奖励情况下,你对缠毛线的态度发生了质的变化,也就是你发自肺腑的认为你爱上了缠毛线这种好有趣的工作。
答案是低奖励组,有没有出乎你的意料。
结果发现,获得高奖励的人,事后并没有改变自己内心的初衷,虽然嘴上告诉别人这很有趣,但是内心依然觉得这任务无聊透顶。
而那些获得低奖励的人,反而改变了最初的态度,开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地认为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活动。
惩罚是怎么改变态度:
和 ( 1963 )在研究中,给儿童一堆玩具,其中一个玩具是不允许他们玩的,如果孩子玩了就会受到惩罚,惩罚分为重和轻两种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请问接受哪种程度惩罚的孩子,会改变对玩具的喜欢程度,并且不再违背大人意愿去玩这个玩具了。
答案是低惩罚组,有没有出乎你的意料。
结果发现,受到较重惩罚的孩子并不改变对玩具的喜欢程度,反而如果有机会的话他们还会再玩这些玩具。
而受到较轻惩罚的儿童却改变了自己对玩具的态度,在有机会的情况下,他们也不再去违背大人的意愿而去玩玩具了。
这种情况怎么如此反逻辑反常识,怎么解释呢。
这两个实验其实很好地说明了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
第一个奖励实验中,你明明对任务不感兴趣,偏偏要求你宣称很感兴趣,撒谎就带了严重的认知失调。
而如果撒谎有了充分的外部动机(我是为了得到 200 的被试费啊),就有足够的理由合理化了自己表里不一的行为,这个时候体验到的认知失调就会大大减少了。
而低奖励组并没有充足的理由解释撒谎行为(为了 10 块钱出卖自己的灵魂,不能够啊),严重的认知失调会使他们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便做到表里如一的平衡。
同样道理:一个孩子本身不爱学习,但又必须坚持去学习,这就是认知失调。
如果你给予他高奖励,这种高奖励就维持了孩子一边学习还一边讨厌学习的状态,不爱学习就会越来越根深蒂固。
反而低奖励的孩子会因为一直以来持续的学习行为,而改变讨厌学习的态度,逐渐变得对学习感兴趣。
第二个惩罚实验中,玩了本不应该玩的玩具,心理会产生认知失调,而高惩罚带了足够的合理化理由(我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换来了心安理得。
而低惩罚却没有让你重回心理安宁的理由,于是改变了对玩具的喜欢态度,行为上也尽量避免再次违规。
同样道理:一个孩子喜欢打网络游戏,如果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实他内心其实是知道不对的,会有认知失调感。
这个时候父母一顿狂风暴雨式的暴击,反而让孩子越来越丧失了内心的自责,越来越心安理得、理直气壮的沉迷游戏。
而换做适可而止的提醒或者温和的告诫,反而可以利用孩子的自责心理自我约束。
有家长说,我这天天严防死守的打击还不管用呢,就温和的提醒两句他还不得上天啊。
当然这应该在最开始的教育里利用孩子是非对错的本心,如果这个孩子已经在你的惩罚奖励中麻木了内疚心,那就摧毁了认知失调的作用原则了。
所以说,有些时候一些小的奖励比大奖励更能诱使我们产生对一件事情的积极态度,而有些时候,一些小的惩罚比重的惩罚更能促使我们产生对一件事情的拒绝能力。
关于奖励和惩罚的作用,远没有你想得那么简单,学点心理学,远离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成为更明智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