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2312天,本周我们重读冯至的作品《杜甫传》。
《杜甫传》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在昨天的共读中,我们通过杜甫的童年,认识了影响他一生的两个人,杜预和祖父杜审言。怀着对入仕的美好憧憬,杜甫从二十岁开始,就在尝试着为自己的仕途铺路。
那他具体是怎么做的?现实又是否能如他所愿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共读。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有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古代,一个读书人,往往会在青年经历一段或长或短的漫游时期。这段漫游,在外人看来或许很浪漫,但对于那时候的读书人来说,这段漫游,却是在为他今后的生活找出路。
杜甫便是如此。
那个年代的读书人在入仕考试之前,都要走出家乡,去人文荟萃的都市,结交权威人士。
为的就是宣传自己的才华,打造家喻户晓的声名,求得权威人物为自己背书的机会,以此来赢得考官的青睐。
这其实是一种入仕的捷径,因为考官的局限性太强,在取舍间,往往会让那个名声更大的人及第。
杜甫深知其中道理,所以他早早就离开了家乡。在漫游的过程中,杜甫不仅结识了很多朋友,还开阔了眼界,感受了异乡山水的新奇。
19岁那年,杜甫北渡黄河,到达山西躲避水灾。
次年,他一路往江南前行。先是在姑苏拜访了吴王阖闾的坟墓,游览了虎丘山的剑池。
后又渡过钱塘江,登西陵古驿台,在会稽体会了勾践的仇恨、寻索了秦始皇的行踪。
在江南的这三四年间,杜甫曾写过很多首诗。虽然这些诗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完全被流传下来。
但从仅存的两三首诗中,也能看到诗中饱含的“仁民爱物”的小小萌芽。
公元735年,进士考试在即。杜甫为了得到乡里保荐的名额,不得不启程返乡。至此以后数年,杜甫虽然再也没有重来过江南,却时常思念在江南漫游时见过的人、听过的事。
然而,进士考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两三千报考进士的人当中,杜甫当时的名声与才华,并没有帮助他顺利突围,杜甫落第了。
但也许是“此时少壮自负恃”,这次的落第,并没有摧毁杜甫心中的凌云壮志。短暂地收拾心情后,杜甫便开始了第二次漫游。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因为杜甫的父亲当时在兖州做司马,所以即便杜甫没有考取功名,入仕为官,也能背靠父亲,过上有裘有马,打猎唱歌的逍遥日子。
这个时候的杜甫,还浮于云端,还没有直视现实生活的觉悟。春天,杜甫会在邯郸的丛台上唱歌,冬天他会跑到青丘游猎。在那段时间,杜甫不仅是一名诗人,还是一个骑胡马、挟长弓、箭不虚发的射手。然而,随着边疆战争的频发,人力的损耗加之生产力的下降,这个清狂放荡的少年,心底也慢慢凝结出一丝想要守护国家,守护人民的情愫。于是,他的诗开始出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激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的豪情以及“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的勇气。奈何,空有一番凌云志的杜甫,并没有在这十年的漫游中,遇到能助他成就一番事业的大人物。转眼间到了而立之年,杜甫只能天天望着杜预的坟墓,哀叹自己的命运不济。有道是“成家立业,则一道而从之”。许是这个时候,父亲见杜甫向往的功业始终没成,十分担心,便撮合他与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结下了连理。杨氏出身书香门第,容颜娇美,一直克勤克俭,默默支持着杜甫,没有过一丝的抱怨。公元744年,杜甫办完二姑母的葬礼,给继祖母卢氏写完墓志铭后,与妻子杨氏度过了一段长时间迷茫且无所事事的日子。直到遇到了李白,杜甫才从百无聊赖的日子中挣脱出来。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和杜甫一样,李白一开始的漫游,也只是想找到一个赏识他的伯乐,奈何最先闯入他生命中的是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这才与“求仙问道”结下了缘分。
杜甫结识李白后,一下子就被他的风采吸引住了。李白的放纵与自由,就像是一把“钥匙”,解开了杜甫埋在心底的禁锢。
诗人李白
抱着跟随前辈认识现实社会的态度,无所事事的杜甫便舍妻弃儿,跟随李白,踏上了“求仙问道”之路。为的就是用“求仙”来超脱世俗,寻求精神上的解放。他们结伴而行,一起采折过“瑶草”、一起走到过“王屋洞天”。中途,遇到高适后,李杜二人,又和高适在一起呼鹰逐兔、畅谈痛饮地度过了一个放荡且自由的秋天。后来,高适南游楚地,杜甫和李白则去了山东济南。因为他们要在济南的玄元皇帝庙,领受北海高天师的道箓。这之后,杜甫又跟李白一起,携手去东蒙山访问了道士董炼师和元逸人。对杜甫来说,那真的是一段无牵无绊的恣意日子。虽然当时的政局已经出现了动荡,但尚未到油尽灯枯的程度。作为爱国诗人,杜甫等人虽然对国家未来的局势感到危机,却也可以恣意而为,不至于颠沛流离。在兖州,杜甫和李白寻访完共同的友人范隐士,就在兖州城东的石门分手。杜甫奔赴长安,继续完成自己的入仕梦想,李白则准备重游江东,继续“寻仙问道”,过着逍遥快活的日子。
人生两大苦,得不到和已失去
对杜甫来说,他虽然羡慕李白的无拘无束,但最大的愿望还是谋得一个官职。所以短暂的“寻仙问道”后,杜甫终究还是回到了现实的需求上。然而,这时的政治已显露出了腐化的现象。
李隆基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眼看着社会富庶,觉得国内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事后,便终日沉溺声色,过着骄奢无度的生活。
因为无暇再理朝政,“口蜜腹剑”的阴谋家李林甫便靠着谄媚,从李隆基那里获得了控制一切的政权。
李林甫嫉妒贤才,痛恨文人和艺术家。好不容易取得了李隆基的信任,李林甫自然不想让比他有能力的人入朝为官,于是在暗算良臣、铲除异己后,举办了一场“欺骗性”的考试。
公元747年的这场考试,表面上看是为朝廷选拔贤才,实则却没有让一个人及第。
因为李林甫觉得文人不识“礼度”,不利于摆布,且喜欢任意批评朝政,所以这场考试就只是为了敷衍李隆基而做做样子。
但杜甫却把这次考试当做了唯一的出路。彼时的他,有了漫游的丰富感悟与名声,信心满满地以为自己一定能够成功,却不曾料想,所有的努力,都变成了一场笑话。
当杜甫还沉浸在落第的悲愤中时,为了维持生活,杜甫不得不在山野里采撷一些药物,通过倒卖换取一些财帛,也不得不低声下气地陪长安城里的小贵族们诗酒宴游。
然而,这样的生活,对杜甫入仕为官不会有任何的助益。
杜甫该如何实现入仕的愿望?又该怎么保证一家人的生计?敬请期待明天的共读。
了解谷主麦家的读书计划??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读者读完1000本名著??麦家:写在“家人”超百万之喜悦时
本周共读回顾
??《杜甫传》①:千年诗圣,写不尽人间悲欢离合
领读人 ·琴萧默
专业撰稿人,紫陌相逢谁不客,与书作伴未为孤
主播 ·童童
电台主播,于书香里共度美妙的晨读时光
欢迎关注「麦家陪你读书」视频号,每周与你分享谷主麦家的读书感悟、文学思想、最新动态,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文案编辑:何佳丽
视频编辑:王琪
运营:馬車夫斯基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点击,读书打卡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