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2252天,共读的是第319本书——李娟的作品《遥远的向日葵地》。
《遥远的向日葵地》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昨天的共读中,我们看到了李娟一家因为遭遇旱情,壮士断腕,放弃了辛辛苦苦耕种的九十亩葵花地,转去专心耕种水电站边的一百多亩葵花地。
然而,耕种的艰辛却远不止于此。
在《遥远的向日葵地》中,李娟和妈妈、继父一起,在戈壁滩上耕种。李娟作为农人,却没有只将目光局限在农人的辛苦上,同时也将视线投向了为人类提供了一切的大自然。
农人依赖自然,同时也给生态带来了不可逆转的伤害。两者间要保持微妙的平衡,很难。
今天让我们继续阅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感受农人与自然间的对抗。
大地的无私
对于地球上的生灵,大地是慈悲的母亲。
种子落到土地上,在这里生根发芽。它从黝黑的土壤中汲取能量,默默积蓄力量,终于有一天,它破土而出,努力去够太阳。
动物们在大地上行走、歇息、吃饭、喝水、养育后代,最后埋骨此地。它们所吃所用,皆来自于土地。
作者李娟一家身处中国西北大地。这片广阔的戈壁滩,水源稀少,植被寥寥,放眼望去,一番荒凉景象。
然而,大地仍向在此生活的所有生灵们提供了不计其数的馈赠。
荒漠土地贫瘠,雨水不丰,但也养活了耐风沙、耐干旱且根系发达的沙枣树。秋日,沙枣成熟。穿行在沙枣林中,随处可见一大串一大串的沙枣。
累累果实,把树枝压向地面。简直变成了麻雀的乐园,为它们过冬提供了充足的储备粮。连作者也不禁感叹麻雀的富足:
冬日里的每一天,它们起床后,像掀开棉被一般抖落翅膀上的雪,往最近的沙枣枝一跳,就开始用餐了。
它扭头向左边啄几口,再扭头向右啄几口。
吃完了脑袋附近的,挪一下小爪,继续左右开弓吃啊吃啊。
吃半天也遇不到另一只麻雀。
因为所有的麻雀此时都埋头大吃着呢。
荒漠表面看上去一片寂静,但细细望去,仍处处生机。
白桦在沙上扎根,芦苇从水边的泥地中钻出,四脚蛇时不时从阴影处爬出。西北大地的沙土下隐藏着旺盛的生命力。
人类也是动物中的一分子。地球上,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得到的大地馈赠比人类更多。
我们不仅仅向它索取它的产物,还希望它能够按我们的心意更改自己的面貌,把荒漠变成良田,把森林变成草原。
这部散文集中,作者李娟家种的是一块已经连续种了三年葵花的地,肥力已然不足。
但即使如此,这块已经疲惫不堪的土地仍旧竭尽全力,为耕种者献上了美味的葵花籽。
我们向大地贪婪地索取一切,但它仍然宽厚地向我们回馈自己的所有。
农人的祈求
虽然大地无私,但农人仍是看天吃饭。
《遥远的向日葵地》中,作者同样不止一次地写过农人的艰辛。
播种、铺膜、浇地、除草、收割、打籽,从头到尾,都是需要在炎炎烈日下干的苦活累活。
然而,对农人来说,最苦的不是体力活儿,而是收成的不确定性。
科技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已然有了诸多手段来促进生产。然而,农人的收获多少,基本上还是取决于天和地,取决于变幻莫测的大自然。
人类发明了化肥,但化肥仍需要作用土地,才能间接对作物产生作用。
人类有了地膜,能够为幼苗保温,然而,如果耕种期间天寒地冻,地膜也将于事无补。
人类能够兴修水利,挖水渠,把遥远的河流之水引到戈壁滩上,但遭遇旱年,天不降雨,河流水量减少,人类同样无计可施。
在读这部散文集前,我曾和作者李娟一样,以为种地已是人类谋生手段中最稳妥的一种。
人类正是为了这点稳定,放弃了曾经居无定所的狩猎生活,选择在某地定居了下来。
然而,见过种葵花的辛苦后,我才发现我和曾经的作者都错了。哪怕在现在,种地仍旧是一场赌博。
赌博,就是将希望寄托于一件不可预测的事物上。农人寄希望于天,但天意难以揣测。
所以,农人向天祈求,祈求适宜的温度,祈求丰沛的雨水,祈求上苍不要降下冰雹。在向天祈愿这一点上,我们和几千年前在龙王庙中叩拜的农夫并无差别。
与过去相同的,不止是农夫的祈求。
在古代,大河是农耕文明诞生的必需品。只有在有水流通过的地方,人类才能找到饮用水,才能用水流浇灌作物。
这一切,都是人类生存与耕种的必要条件。
时至今日,人类已经能够借助科技前往陆地上几乎所有的地方。我们能搭载船只踏上南极冰盖,也能在大漠中踽踽前行。然而,人类终究还是会像几千年前一样,在更适宜生活的地方,比如大河边,定居。
看看乌伦古河吧。这条河“是一条在最需要河的地方流过的河”。
李娟家乃至这片戈壁滩上其他种植户的用水,都取自于它。
耕地、道路、村庄,都紧紧贴在这条河的身边。我们和数万年前的人类一样,依仗大河发展自己的文明。
在地球长达四十几亿年的生命里,只有三百万年历史的人类只是沧海一粟。
我们常常觉得人类凭借自身的聪慧走了很远,但直到亲自开始耕种,我们才会发现,人类的文明在大自然面前,仍旧稚嫩得像一个新生儿。
古往今来,有无数人为农夫的辛苦写下词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农夫的辛劳。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农忙时节的焦急。
而李娟,在这部散文集中,记录下农夫完全寄于天意之上的命运:
农人驾驶着沧海一帆,漂流在四季之中。农人埋首于天空和大地之间,专注于作物一丝一毫的成长。农人的劳动全面敞向世界,又被紧紧桎梏于一花一叶之间。
人与自然的拉锯战
农人在土地上耕种,永远在追求更高的产量,所以开垦更多的土地,研究更先进的生产技术。
土地则用产量减少、肥力降低,最终退化为沙地等一系列反击,对不合理的要求予以无声的拒绝。
人类和大自然,宛如在进行一场无形的拔河比赛。双方都用实际行动,讲明了自己的诉求。
《遥远的向日葵地》里,作者李娟在记录农人辛苦的同时,也将视角投向了无处不在却总被我们忽视的大自然。
她看见因过度耕种而死去的土地,坚硬、发白,“看上去像一面无边无境的白色搓衣板”。
她进入水电站,听到巨大水流冲击机器的声音,既为人的力量而感叹,又为巨量的水只因人类的意愿就被截流而惊惧。
在这场人与自然的拉锯战中,没有所谓的输赢。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我们自以为是在与天斗争,实际上只是在学习如何与大自然共存。
真正的农民是爱惜土地的,种植油葵如此耗费土地肥力的植物,种了一两年,总要再歇息一两年。这是真正与土地打交道的人学会的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只有李娟妈妈这样一干只承包几年的种植户,才会不顾惜地力连续种植油葵。
人类总以为自己能改变自然,但其实我们只能适应自然。
自然永远能自我修复。比如文中提到,一条被污染的河退化成了沼泽,表面上它落败了,实际上,是暂退一步,通过成为沼泽,来实现自我净化。
人类与自然的拉锯,实际上是人类与自身命运的搏斗。
人类竭尽全力,不是为了胜过自然,而是因为,生存本身,就是一件需要竭尽全力的事。
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奋斗,李娟一家终于要迎来收获的季节了。
然而,收获就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吗?明天我们将继续跟随李娟,看看葵花收获后的日子。
了解谷主麦家的读书计划??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读者读完1000本名著??麦家:写在“家人”超百万之喜悦时
本周共读回顾
??《遥远的向日葵地》①:她的文字,带你逃离生活的喧嚣与不安??《遥远的向日葵地》②:生活素简,内心丰盈,就是最好的生活??《遥远的向日葵地》③:人生最好的姿态,是活得有趣??《遥远的向日葵地》④:越孤独越强大,等待越茂盛
领读人 ·雨山青
专业撰稿人、小说译者,喜欢在文学作品里安稳地坐着神游。
主播 ·金姿
喜欢看书与电影,希望用声音温暖文字温暖你。
欢迎关注「麦家陪你读书」视频号,每周与你分享谷主麦家的读书感悟、文学思想、最新动态,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编辑:何佳丽
运营:馬車夫斯基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点击,读书打卡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