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李镇西 程红兵:公开课,不要再演戏了!

李镇西 程红兵:公开课,不要再演戏了!转自公众号:镇西茶馆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U1NzMyOA==&mid=2653144425&idx=1&s

李镇西 程红兵:公开课,不要再演戏了!

「转」李镇西 程红兵:公开课,不要再演戏了!

转自公众号:镇西茶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U1NzMyOA==&mid=2653144425&idx=1&sn=164b97f85bc889512cda54d2fbf55618

全文长3800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这是25年前我和程红兵围绕“公开课”的一次书信往来。1999年5月,程红兵专程从上海赶到成都,参加成都市教科所当时我举行的“李镇西素质教育研讨会”。我上了两节课。那次并非我和红兵的第一次见面,却是第一次贴心的交流。我们聊到了公开课。于是有了这次通信。最近,关于“公开课”的话题又热闹了起来。我想到了25年前我和红兵的通信。于是,一字不改,全文重发。

镇西:你好!此次成都之行收获很大,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现在和你一起来讨论一下。听课听得多了,觉得有必要反思一下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我以为此类课应该分级,一体类是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完全可以沿用现在的流行方式,反复备课,反复试教,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不断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修改意见,最后上台表演,这一系列反复的过程是青年教师掌握规范的过程,是青年教师明确如何上好课的过程,是激发青年教师精益求精的过程。另一类是已经工作过好几年的教师,则绝对不能采用上述形式,在掌握规范多年之后,再表演规范,是在演戏,而不是教学实验,在掌握规范之后,应该是超越规范。听课是学习,就应该具有可学性,因此它必须在常态下进行,这是教育实验的一个基本要求。观摩课虽不拒绝漂亮,但绝对应该拒绝为表演而表演,拒绝为刻意追求漂亮完美而失去常态,失去常态,就失去了真实,失去可学性。在目前观摩课更多追求表演性的时候,我倒觉得现在有必要提倡否定表演,杜绝表演。因为这种观摩课甚至于执教者本人平常教学也不这么上。可见其假到什么程度,虚到什么程度,脱离实际到什么程度。我以为公开课的目的在于实验,语文课堂教学实验无非在于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在教学常态下的呈现(这里用“呈现”,而不用“展示”,“展示”很容易走向表演)。正因为是常态下的呈现,它就能给人以学习借鉴的意义。正因为是探索,所以无需圆满,即使是不成功的地方,也能从反面给人启迪的教训。如果这个观点能够得到认可,进而成为大家的一种共识,那么结果和意义是显然的——第一,我们的语文公开课,就会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而不像今天的观摩课给人以千人一面、千课一味的感觉。第二,语文教学的实验探索就会逐步推向深入,语文教学及其研究就会逐步走向科学,而不是像今天的的公开课徘徊在原有的层面上,始终脱离不了分析的路子,很大程度上是分析肢解一篇篇美文,我并不绝对反对分析,而是反对分析一统天下。正是因为缺乏逐步深入的科学探索,所以我们语文教学总是止步不前,80年代初和90年代末的语文课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第三,常态下的实验具有可学性,那么就会逐步影响一些人,最终渐成气候,而不像现在的表演观摩课,听完以后,许多人觉得漂亮是漂亮,但根本无法学习,于是依然故我,还是老一套。我们总在说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现在需反问一下,我们教师自己具不具备创新精神?语文课堂正是教师创新的一块天地。我们语文教师如果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那么将在在人格上给学生以极大的正面影响。说到这里,回头再来看你课,虽然在一些具体环节上有可商榷之处,但你试图作一些探索,我以为这正是你的公开课的意义,是你的教育思想的呈现,是你的教学方式的呈现,是你的实验的呈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你的课是可圈可点的,“质疑李镇西”并不是我的目的意图,提醒李镇西才是我的初衷。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不知你以为然否?愿闻指教。程红兵

1999年5月26日红兵:你好!读了来信,我仿佛又回到了上个月初与你在成都倾心交谈的日子。那次你专程前来为我助阵,我很感动;但我更感动的是,你在公开场合向我说“不”,不但让我深受启迪,而且为我们成都语文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学术争鸣之风。你走后,《教育导报》以《质疑李镇西》为题报道了我俩的“交锋”,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兴趣,当然也让一些人感到不理解。我对这种不理解倒很能理解。多少年来,我们总是习惯于“舆论一律”。其实这种“一律”只是表面的“一律”,在背后还是七嘴八舌什么观点都有。如果有了公开的思想碰撞,有人可能会想:“看来这两个人的矛盾还深着呢?”其实,同志之间能够公开互相说“不”,这表明了他们之间的精神交往达到了一种境界!愿我们的语文教育界,多一些这样的思想碰撞。来信谈到对公开课的看法,我深有同感。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便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维妙维肖的翻版……这样的公开课的确很“完美”,但也很虚假。这一方面有违教师道德,另一方面等于是公开地给学生进行作假示范!这样虚假得“完美无瑕”的公开课至今还在不停地演示着,这究竟给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来了什么后果,难道不应该好好反思反思吗?当然,公开课中的弄虚作假未必是我们的主观追求;导致这种客观效果的原因,我认为,是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中对教学个性的排斥。是的,教学个性!本来,语文课应该是最具教学个性的学科。且不说每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精神花朵;即使是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都可依据各自的个性上出风格迥异的课来。任何一个杰出的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其教育模式、风格乃至具体的方法技巧都深深地打着他的个性烙印。不同的生活阅历、智力类型、知识结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以及所处的环境文化、所面对的学生实际等等因素,决定了任何一个教育专家都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他们所上的课也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试看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哪一个的课不是其鲜明个性的体现?由于有了个性,他们便成了公认的语文教育改革家。但是,多年来,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育专家仍然只是于漪、钱梦龙等人呢?原因在于,广大普通教师所允许的教学个性空间实在是太狭窄了。从刚踏上讲台开时,一堂堂汇报课、观摩课、示范课,就规范着他们只能“这样”上而不能“那样”上。都说上公开课“锻炼”人,但我要说,正是在这一次次不断“锤炼”中,教师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因而失去了创造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不同意你来信所说,“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完全可以沿用现在流行的方式”上公开课,这“是青年教师明确如何上好课的过程,是激发青年教师精益求精的过程,使青年教师学会上课”。)语文公开课的规范化、模式化,实际上是传统文化中“大一统”思想对语文教学个性潜移默化的扼杀;而扼杀了个性,便窒息了语文教育科学的生命!

我对这种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专制主义深恶痛绝,因而总想努力通过自己的探索,追求语文教学的个性。而教师的这种语文教学个性,首先体现在对学生个性的真正尊重。上周我刚刚教了《我的小桃树》,自己还比较满意。“比较满意”的惟一原因就是我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具体说,就是让学生思想的火花随心所欲地迸射,让学生心灵的翅膀无忧无虑地飞翔——课一开始,我让学生齐声朗读这篇课文。读完之后,我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以是就不懂的问题提问,可以是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就自己最喜欢的某一点作简要分析。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间作者要写自己‘脾性也一天天坏了’,‘心境似梦上了一层暮气’?”如果按教师的教学程序,显然不应该从这儿讲起,因为个问题并不是教参上确立的重点和难点;但至少对于这个学生来讲,这个问题就是她的“难点和重点”。我当然就得顺应学生。我把这个问题教给学生讨论,学生便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新的问题又涌出来:关于“奶奶”,关于“小桃树”,关于“我的梦是绿色的”……在学生无拘无束的讨论中,或者是一个学生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或者一种观点引起了不同的看法,或者是学生之间的碰撞,或者是学生和老师的辩论……总之,整个教室弥散着浓浓的学术氛围,大家都感到了一种交流的快乐。还不仅仅是交流的快乐,更有发现的喜悦——“我觉得‘我’眼中的小桃树,就像奶奶眼中的‘我’。”“‘它长得很委屈,是弯弯头,紧抱着身子的’这是写小桃树,也是写作者自己。”“作者把题目由原来的‘一棵小桃树’改成‘我的小桃树’,更能表达对小桃树的感情。”“倒数第二个自然段最让我感动,作者把风中摇曳的花苞比作‘像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我读着读着感到一种向上的力量。”“我最喜欢文章最后几句,作者对着小桃树倾诉自己的感情,其实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学生的每一个发现都令我惊喜。虽然这一切都不是我预设的,但我感到了学生是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他们不是通过我的解说而是自己直接与作者对话。学生的提问和分析也许很肤浅、很幼稚,但这一切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收获而不是我的灌输。上这样的课我也十分轻松愉快,因为我的眼前没有“评委”只有学生,我也不必有一种紧迫感,老惦记着把我准备的货色匆匆灌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我的所谓“主导作用”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论坛,或者说我只是一个学生思想大海的推波助澜者——我适时巧妙地在学生心灵的海洋上掀起一个又一个思维的浪花;同时,我的心灵也被这些新鲜的浪花所沐浴着……可是,如果是公开课,我敢这样上吗?以前我不敢,现在,我倒很想试试。——我想以这样质朴、真实、自然的公开课,呼唤语文教学的个性。这封信已经写得够长,暂且打住。祝好!李镇西

1999年6月1日扫码购买李镇西老师新著作《追求好教育》《回到真教育》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往期精彩

?2024最全寒假安全提示来啦,覆盖所有学段,每个学生都能用到

?李镇西:教师职业应不应该有“退出机制”?

?教育是什么?100个答案里你喜欢哪一个?

?俞正强:如何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来源丨镇西茶馆编辑丨智库君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教育资讯

公务员面试试题,历年公务员面试真题答案

2025-8-9 12:11:09

教育资讯

高考报名网站考生信息?考生号和报名序号怎么查

2024-5-31 17:03:34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