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媒学院网络教学工作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方圆老师课程分享

本篇推送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方圆老师的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对于学生提出的课程知识相关的疑问还是生活中的心理困顿,笔者都会在智慧树平台的讨论区逐一回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以竞争性为目的的教学,它的评价体系应是发展性。

根据《浙江传媒学院关于做好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工作的通知》,遵循“疫情防控期间不停学、计划不变变模式”的基本思路,为确保教学任务、教学进程不变,我校于2月24日开始实施网络教学工作。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从各学院(部)征集了部分在线教学设计案例,各位老师根据自己的课程特点,提供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和应急预案,供老师们参考。本篇推送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方圆老师的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授课教师信息

张方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生命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曾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秀青年工作者称号。

一、课程主题

课程名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类型:必修课

课程学时:每周2课时,共计32学时

课程人数:50-80人不等教学班,覆盖全校大一新生。

课程特点:引用智慧树网国家在线精品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资源,结合传媒专业特色与生命教育优势开展混合式教学,以差异化的教学准备、融合式的教学过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维融合、立体建构。教学设计路径如下:

学情分析:

1、评估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准备水平、能力倾向、学习风格等,主要通过质性与量性评估达成。质性评估的手段包括观察、调研等。在授课前需要教师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专业、人数、性别构成,形成初步的教学假设。以专业差异为例,在第一学期面向大一非艺术类学生授课,其中文史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强,对教学深度有潜在要求,而理工类学生课堂规范性好,但活跃度不高。第二学期面向艺术类学生授课,他们感受性强,课堂活跃,但对教师课堂管理却是一个挑战。量性评估通常借助专业心理测评工具,如对接学工线同仁,利用新生心理普查中人格量表(UPI)、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反应的数据,重点聚焦在心理健康状况上需要特别关注关怀,以及提出心理咨询诉求的学生。

2、探索课程诉求:首讲导论课教师注重向学生讲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考察方式、教学计划等,并提前在智慧树话题讨论区设置调研,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诉求,包括课程期待与担忧,对课堂规范、课程设置、考评形式的建议,以便能够获取教学班级的总体概况,筛查个别诉求并及时反馈,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

二、课程准备

1、个人学习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体现分层教学目标设定。实施层次性的教学目标设定,即共同目标(基础性目标)与个性目标(拔高性目标)的统一。共同目标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主要依托智慧树共享课国家精品课程的学习,旨在普及心理健康与生命成长的相关知识。而个性化目标则通过翻转课中教师差异化教学开展选择性深化。如为学有余力、期望研究性学习的同学提供选学性质的进阶参考书目、拓展阅读等。

2、学习资源设计

根据每章教学的不同内容,在智慧树平台导入多样性的教学资源,分设必学与选学,包括:PPT课件、课堂教学视频(方便复习回看以及在线教学中掉线的同学补学)、心理活动练习视频、心理知识小动画、专业书目、前沿文献等。

3、学习活动的组织

由于疫情期间情况特殊,学生缺乏统一的校园学习环境,自主学习的能力受到考验,因此如何保障学习活动灵活有效开展是一个难点。笔者主要通过善用平台、分层帮扶、公约制定等方式规范、激励学生共享课学习和翻转课堂学习。

(1)善用平台功能:依托智慧树平台设置课前学习任务、课中签到考勤、课后作业练习来管理学生学习行为,并利用话题讨论区鼓励学生开展线下讨论,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巩固、扩展学习效果。

(2)分层帮扶:每班心理委员出任课代表,建立专属联络群,集中培训,由他们指导班级学生平台使用问题,收集学生反馈信息,起到上传下达的助力。

(3)公约制定:对于课堂纪律,教师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控管理以外,组织学生预立课堂公约不失为一个有意义的尝试。课堂公约组织要点有二:一,需要学生自发整理归纳;二,配合以“集体朗读”等仪式性活动进行强化。

三、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与运用扩展知识点,并在课后实现策略和技能的正向迁移。主要通过以下三个维度的融合,以促进这一目标的达成。

1、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践的融合。设置立体式的教育环境,采取线上教学与线下实践的结合,延展生活实践,促进教学效果的深化。比如就疫情期间心理变化导致的人际冲突,特别是家庭成员间冲突的现象与应对技巧做理论讲解,随后邀请学生在线下与亲人开展一些有利于改善关系的实践体验。

2、传统授课方法与多元教学手段的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面多样生命的一项教育工作,它应是生动的、人性的、灵活的、美好的。除讲授、分析、讨论等传统教学方法外,笔者将会进一步尝试推进以书画活动为载体的绘画教学、以手语歌曲为载体的音乐教学、以生命故事为载体的叙事教学、以体验活动为载体的行为教学、以视频观赏为载体的媒介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

3、集中学习与个别辅导的融合。本课程启用了国家精品课线上教学,可以说是云集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一线大咖。在线教学的日益普及让优秀资源的获取更加便捷,这也引发了新的思考:我们的工作到底有怎样的无可替代性,我们需要如何提升自己来适应时代变革的挑战?笔者把目光聚焦在了差异化教学。如果说大师课能够隔空传授的是普遍原理,那本人能做的就是促进个体学习的深化,以及给予学生有温度、有生命的教育。因此,对于学生提出的课程知识相关的疑问还是生活中的心理困顿,笔者都会在智慧树平台的讨论区逐一回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鉴别需要专业心理帮助的学生,向他们积极推送学校心理咨询的服务信息,同时个人也作为兼职咨询师参与到心理咨询工作之中。

浙江传媒学院网络教学工作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方圆老师课程分享

浙江传媒学院网络教学工作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方圆老师课程分享

四、教学评价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以竞争性为目的的教学,它的评价体系应是发展性。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动态考量化的课程作业、日常个性化的积极反馈以及复合式的总体评价,能够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创造学生充分发展和最佳发展的空间。

1、采取侧重过程教育的复合式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激励与预警双重机制,差异化地对待学习进展不同的学生。对出勤率佳、课堂参与度、作业质量高的学生采取激励加分(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由智慧树平台自动计算赋值);对出勤率低、作业完成率差的学生,若累积到预警线,则采取个别谈话回访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跟进性的教育指导。教师通过过程教育的复合式评价,尽所能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促进其在自身基础上的充分发展。

2、设计动态考量的课程作业。传统的课程作业往往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工作,在差异化教学中,教师围绕一个主题开展阶段性的连续工作,并通过动态评价的方式推进学生对能力点的深度加工。在亲情教育的环节中,第一阶段,笔者会采用随堂作业《我花了父母多少钱》,请学生计算出生到现在父母的养育成本。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并不能得出精确答案。第二阶段,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请学生后续访谈亲人完成作业。其实,作业的初衷并不在于统计数额的多少,而是让学生在与亲人沟通、分享成长点滴中体悟养育之恩,激发感恩之心与孝亲情怀。

3、注重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积极反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培育理性平和的心态。教师把评价转化为对学生的共情理解与积极期待,以促成学生自尊、自信的提升,及积极行动的落实。首先,在线课堂互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无条件积极关注,尽可能差异化地提问与交流,提升每个学生的参与感。其次,在作业中给予个性化的反馈。对书面作业,给予真诚的评语,拉进师生心与心的距离。再次,保障学生的隐私。鼓励学生积极表达,“没有唯一的答案,没有最正确的答案,只要是真诚的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在这种尊重、平等、人化的互动中,学生体味到教师的用心,从而也提升了他们对于课程的用心。

排版 | 周昊童

审核 | 周琳 杨旭丹

终审 | 姚望

浙江传媒学院网络教学工作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方圆老师课程分享

读书路上

主持人大赛第四季:李七月挑战地狱级难度,惊艳全场

2024-7-9 5:02:48

读书路上

中国梦心得体会:从历史到现代,强国复兴的征程

2024-7-9 8:04:03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