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天地的大美,四时的序列,万物的枯荣,都是大自然的伟力所致,春夏秋冬,流年往复,随着时间的奔流,我们的心理也如四季轮转,时而急剧变动,时而缓缓流动。
进入大学,由于以往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不同,增加了很多新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在适应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云师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通过对“树洞信箱”活动中同学们的心理困扰进行收集、分类、总结,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有着时间、季节上的共性和特点。为此,特推出《写给大学生的二十四封信》专栏,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集结成二十四封来信,与传统二十四节气相呼应,结合心理学理论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选用不同心理咨询技巧和方法进行解答。我们期望,以书信往来的方式,在四季变迁的时光里,为大家提供自我调整的心理小贴士,给大家最温暖的支持和陪伴!
桃花潭水深千尺
——少不了的友谊
立
夏
“我是学校里的独行侠”
尊敬的心理老师:
您好!
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您可以叫我小蒋,我的问题是人际关系困扰。我出生在北方,独生女,从小和父母一起生活,家庭氛围较为冷淡,妈妈性格强势,爸爸工作繁忙且少言少语,我们之间的沟通仅限于工作和学习,交流很少。
来云南上大学后,离家很远,快一个学期了,在这边我没有一个知心朋友,自己很难融入这个集体,那种孤独的感觉并没有因为换了环境而变好。
回忆起刚入学时,与宿舍内同学关系尚可。大二以后,我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加上自己学习特别努力,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有些时候会表现得较为自信。后来因为键盘声音、关门等小事,与宿舍成员摩擦不断。
特别是近一个月,矛盾越来越激化,舍友和我已经两周没说过话了。上周三晚上熄灯后,我和舍友因为夜里使用电脑、键盘敲击声音等问题发生了争吵。最近,我感觉舍友老是找茬针对我,宿舍气氛很压抑。马上就要会计证考试了,但一想到前段时间和舍友关系的问题,我就心烦不已,无法专心学习。
小学的时候,我也曾拥有过好朋友,拥有过很快乐的童年,但是, 现在的我变得不自信、没有安全感,不敢信任身边的朋友,也不敢与他们交往过密。我很渴望亲密的伙伴,但是我不知道交往的分寸。我害怕刻意地接触,别人会觉得我这个人太八面玲珑;如果过于安静,又害怕别人觉得我太冷漠。我很容易因为别人的话语受伤,这难道就是他人口中的“玻璃心”吗?我感觉我和别人交往一直存在戒备心,害怕别人会欺负我、占我小便宜,甚至害我,但是我又怕自己放下戒备心,会更受伤害。我最近一直在想这些问题,一直在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社交恐惧症”?心理老师,您能帮帮我吗?
孤独的学生:小蒋
“生命如露似电,我们选择有情”
亲爱的小蒋:
你好!
谢谢你愿意向老师倾诉你的烦恼,认真读完你的来信,从信件中老师感受到了你在与人交往时内心的纠结和困扰,这样的矛盾情绪让你感到焦虑、迷茫和无助。
人际交往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的,人际矛盾在生活中其实很普遍,即使是与我们最亲密的父母也会发生争吵。其实,老师也有过这一阶段,那时候我会十分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和评价,并以此为参照来评价和定位自己,从而导致自我否定和很多矛盾心理。但随着社会经验的增长以及心理能量的不断积累,老师的关注点就会慢慢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转移到自我认识上,开始客观地认识自己。所以,在意别人这种状态本身没有很大问题,你也不用因此特别焦虑。
《礼记·学记》中提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概说的是,如果我们总是封闭自己,不跟人交流,时间久了就会孤偏鄙陋,见闻不多。大学作为我们走向社会的过渡,与中学相比,社会性强了很多。大学是一个人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不仅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还会遇到众多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因此,大学期间如何做到在人际交往中顺畅地沟通、增加了解、培养感情,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聊聊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充满爱和希望。
首先,学会悦纳自己。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竞争压力也很大,在这过程中容易产生很多不合理的想法,其中,包括对自己不满、对周围人际关系的种种担心和猜疑等。
当我们潜意识里对自己不满,不喜欢自己,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时,就会把这种想法投射到周围人的身上,无论自己做得好与不好,都会认为别人讨厌自己,对自己有看法。我们终其一生的修行,无非是接纳与完善自己。当我们可以善意地对待自己,从内心真正接受那个真实但不完美的自己时,就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善意和爱意,相信自己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从而达到由内而外的豁然开朗和身心和谐。
其次,建立并明确自己的心理界线。何为心理界线呢?是指在人际关系中,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会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也就是你在信中提到的“分寸感”。举个例子来说,你说你很容易因为别人轻描淡写的话语感觉很受伤, 这难道就是他人口中的“玻璃心”吗?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心理界线来作评估:她的话语是否是无心的玩笑话?如果自己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面对且不会造成困扰,那就可以接受;如果是触碰到了自己的心理底线,认为她的话语是恶意的,伤害了你的尊严,心里感到很不舒服,那么就要直接告知她对你造成的伤害。
你所提到的戒备心,其实也是这个层面的问题,你并不需要完全放下戒备心,更不需要违背自己内心的感受去信任或迎合别人,只需要依据自己的心理界线去把握戒备的分寸,既不草木皆兵,也不开门揖盗。
再次,明确“社交焦虑触发点”。你在哪些场景下会更容易感到焦虑?你的焦虑和害怕源于什么?有时候,社交焦虑来源于对结果的过度负面预期。比如,你和舍友的矛盾,你认为舍友夜里使用电脑、敲击键盘的声音是为了报复自己,于是导致争吵,开始产生社交焦虑,觉得舍友老是找茬针对自己,无人理睬自己。如果你可以在情绪触发之前,回想到一些积极经验,告诉舍友这只是善意的提醒,那么这样的冲突就有可能避免,我们的焦虑就会相应减少。
面对闹僵的舍友,我们也可以告诉自己矛盾并非不可化解,有矛盾也并不一定是坏事,我们可以通过主动问好、寻求帮助等形式与舍友搭话,积极主动地与对方进行沟通,把误会说清楚,这样才有利于建立更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最后,学会使用非暴力的沟通方式:
一、表达你的观察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并且表达出你的观察。比如,当看到舍友早上起得很早并且听到洗漱声音很大时,你可以试着询问:“你今天起得很早,是要去做什么吗?”而不是内心评论舍友可能是出于对头天晚上的报复。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听到批评,进而反驳对方,这也正是你们争吵的导火索。所以,建议你在开始对话时,可以先说出你对事实的观察。
二、表达你的情绪感受
我们每个人对待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但如果不将感受表达出来,别人可能不能准确地理解我们,所以,清晰而坦诚地表达出感受十分重要。但需要注意的是,感受是指你自己的情绪体验,就像感到开心、害怕、焦虑等,而不是你对某件事或者某个人的想法。比如,在面对与舍友两周没有讲话的这件事上,我们可以试着表达的是“这让我感到很压抑”,而非“不想多待一分钟”。
三、说出你的需要
心理学上认为,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其实,批评也一样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但是,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通常是申辩和回击。就像如果你舍友跟你说:“小蒋,今天比较晚了,我有点困了,你声音可以小点吗?”老师相信你也不会那么气愤。
四、提出具体的请求
一个有效的沟通需要明确地告诉对方,期待他们做什么。如果只是让对方不做什么,也许他会感到困惑,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并且这样的请求还会让对方反感,所以,需要明确告知对方希望他们采取何种行动。比如,在面临是否关窗睡觉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将需要告诉舍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当然,人际关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善,你也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学习人际交往的一些小技巧,然后在现实生活中慢慢练习,好的人际关系必须在实践中寻找。我相信,只要你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和耐心进行调整,一定能够凭借自己的思考和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自信乐观地经营好自己的人际关系,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理正能量!
心理教师:普星维
心理中心设置于同析一幢一楼的“树洞信箱”将持续为大家开放,当你对生活、学习中的困扰感到无解时,请快快来投递你的烦恼。
图文排版 | 李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