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可以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说到历史就不得不提《资治通鉴》,一代伟人毛主席曾读了十七遍,并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
然而,想通过《资治通鉴》以史为鉴也要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作者司马光的个人观点。在对自身有了充足的了解后,再根据时局选择合适的方法。
如今有了这么一本书,带领我们从观念和历史双重角度分析史书,那就是《成事之道 : 一本书读懂司马光与》,作者姜鹏,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百家讲坛名师。
该书《理念篇》剖析《资治通鉴》的成书背景与特点,介绍司马光的政治、经济、秩序思想,并分析他是如何结合历史提出自己的观点的。《实践篇》选取12个经典历史场景,从剖析自我、认识他人、管理团队、合理规划共4个角度,阐述其应用价值。
今天就分享下如何管理团队、增强团队控制力。
用好平衡术
当自己作为强势方时,要懂得适当妥协。当作为领导,面对强势方下属和弱势方发生冲突时,不能一味地让强势方让着弱者,要适当满足强势方的控制感,再出面干预。
汉文帝的宠臣邓通和廉洁正直的丞相申屠嘉一日发生矛盾,丞相写公文传唤邓通到自己府邸,意欲杀他。邓通赶紧向皇上求助,汉文帝承诺会救他,让他大胆前去。
待邓通前去,汉文帝掐着指头算时间,估摸着丞相羞辱训斥邓通差不多了, 要痛下杀手了,再派使者去救他出来。因为皇上明白,丞相的权利也需要维护,自己作为强者,也需要适时妥协。
好的当赏,也要容错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知道人无完人,洞晓人性的脆弱,也要给予宽容、因势利导。过于明察秋毫、斤斤计较,则很难聚起人气。
刘秀称帝前,有个劲敌叫做王郎,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刘秀能成功,于是连刘秀的部下都在和王郎频繁通信,试图为自己留下后路。
当得知这个情况,刘秀却并未生气,而是让人把上千封信件全部烧毁。如此,便是没有树敌,没有失去民心。宽容人性的黑暗面,反而能让他们放心地为我所用。
曹操也曾烧掉手下人和敌人暗中往来的书信,说:当袁绍正当强盛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自保,何况其他人呢?
放权不疑
用人不疑,适当放权,才能提高整体效率。自己不可能事必躬亲,若不放权,对于较大的项目很难有效统筹。
那该如何识人用人呢?书中给出的一个方法是,不要被他人的举动而迷惑,而是要去思考对方的动机。“想清楚他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再去判断他的行为路径,思考他接下来会做什么、怎么做,就会变得轻松、准确多了。”当能准确识人,就能找到何人该为我所用。
或许你会被史书的巨长篇幅而劝退,那不妨先通过这本书去了解下司马光和他的《资治通鉴》。从这本书中不仅可以学到应用技巧,还能学到读史书的方法,为有效地以史为鉴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