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四年,西京城洛阳的夏日格外炎热。位于郊外偏巷中的破旧矮房内,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埋着头查阅繁杂的古籍,一丝不苟地书写着。然而就在这座“独乐园”里,这位老人司马光冒着15个年头的寒冬酷暑,“日力不足,继之以夜”,完成了名闻天下的《资治通鉴》。
深圳卫视主持人 熊熊
读者们给《资治通鉴》贴上许多标签,“严肃”、“厚重”、“枯燥”、“历史书”……确实,全书近300万字,记载了上至东周三家分晋,下至五代十国共1360多年的王朝兴衰史。内容庞大,或许只有重度历史爱好者,才能耐下心品读。
《课间十分钟》剧照
然而周萌老师对《资治通鉴》有另外一番的解读。“《资治通鉴》是本帝王之书,但它的落脚点不是教导权术阴谋,而是以君子人格为导向,培养国家管理者。正是如此,在精英塑造上,或许可以说,成人版的严肃历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青少年版的精英养成手册。”
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周萌
在退居洛阳,远离朝堂前,身为帝师的司马光仍为君主讲读经史。他尝试将历代君臣事迹编成8卷本《通志》,作为“帝王的教科书”。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由此赐名《资治通鉴》。
司马光把对君主的要求与期望,以“臣光曰”的形式写入书中,希望君主成为更好的君王,成为精英。“而想要成为精英,首先就要成为君子。司马光本人就是这样的例子”。这是周萌老师对《资治通鉴》中精英的独特见解。
周萌老师(左)与主持人 熊熊(右)
相较于这本书,我们更熟悉司马光。因“砸缸救友”事件,他的名声传遍了洛阳的大街小巷。小小年纪已是“凛然如成人”,成为当时北宋的“小神童”。但他追求另一番境界。二十岁高中进士,按惯例皇帝要赐宴,赏簪花,以示荣耀,他却不喜奢靡,不肯佩戴。也许是“世以清白相承”的家风使然,父亲淡泊、俭朴的作风贯穿了他的一生。
周萌老师给学生们讲课
成才路上,他更是依靠自身勤奋。撰书时,越发觉得时间不够用,每晚睡觉都枕着圆木,只要“警枕”一动就会惊醒,继续读书。每夜秉烛著书,生病时亦不休息。元丰七年,转眼十九载过去,这部“以一生精力成之”的史籍终究成书。可此时,司马光早已是失去“神童”光环,“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的花甲老人。
《课间十分钟》剧照
回顾他的一生,论才能,《资治通鉴》名闻天下;论做官,也做至宰相,却甘苦自知,将一生坚守的道德原则,撰入书中,为君主,也为我们解读了不一样的精英定义。
本周六晚18:20,锁定深圳卫视《课间十分钟》,我们共同走进《资治通鉴》的精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