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国五条 房地产国六条内容是什么
二三线地方政府重新开启限购调控模式,四季度成交下滑本应成为必然。市场有一两个季度的稳定期并不是坏事。
自9月18日杭州重启限购,昨天苏州全面升级限购限贷以来,短短16天内,13个地级市已出台18条新政收紧调控。政策发布的高密度已经超过了2010年9月底“国五条”后限购的落地(明确要求地方限购),甚至可以与2014年三季度末40城的“限购解禁潮”相提并论。自今年3月中旬珠海全面放开限购至今仅半年时间,二三线地方政府已重新开启限购调控模式。
这一轮调控信号应该来自最高层,否则不会这么统一。在这样的时候,火力全开只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或个别部委的要求,不可能做到力度如此之大、范围如此之广。这也代表了最高层对当前楼市的态度:涨得太高了,冲得太猛了,我们应该休息一下,楼市应该更加理性。例如,9月份,人民日报发表了《不奋斗,无论有多少房子我们都将无家可归》和《楼市疯了吗?!》等文章实际上是一种提醒。
具体来说,这一轮调控主要有几个大动作:
重启限购。本轮出台新政的13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宣布重启或扩大限购,仅北京和福州未涉及。其中,合肥和南京调控最严,当地户籍禁止购买第三套新房(限主要交易区域);苏州涉及行政范围最大,下辖的吴江区、昆山市、太仓市也被纳入限购范围;成都调控最轻,限购对象为同一自然人(或法人)而非家庭。
限制贷款升级。常见的政策是将二套房的首付比例提高到40%或50%。不过,与2013年的首付70%相比,目前大多数城市的“限贷”并不是最高的。对于置换和以旧换新的客户来说,调控力度相对有限。在此类政策中,昨天苏州出台的新政力度最大。不仅禁止了第三套贷款,而且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未偿还贷款)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80%;北京的新政也值得关注。本轮新政进一步扩大了二套房的范围,还清贷款也是第二套,这意味着第二套非普通住房的首付比例可能从40%提高到70%。
价格限制。这种政策的初衷是减少项目的待价而沽心理,从而促使项目加快推案节奏,以恢复市场供需平衡,缓解房价过快上涨。然而,根据价格涨幅和市场供需矛盾的不同,各地新政的力度也截然不同。根据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数据,福州和合肥的房价同比涨幅分别为20%和40%。根据此轮新政,福州规定同一项目下一批次预
售价格不得高于上一批次的10%,而合肥在同等条件下6个月内不得上涨,6个月以上备案价格涨幅不得超过1%。
土壤节拍控制。在这种调控中,最严厉的一种类似于南京和苏州的“限地价”,但这种政策的利弊并存,大多数地方政府相对谨慎,很少出台这种新政策。在本轮调控中,如果郑州宣布土地拍卖溢价率超过50%,市区将进行集中报价(类似苏州),而郑东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将采取限地价、竞房价的模式。但济南、福州等城市仅提高了土地保证金比例,收紧了土地资金缴纳期限。
由此判断市场走势,在这一轮局部调控之后,随着二线城市“领头羊”调控的全面升级,整体“暴涨”行情应该会在三季度末结束。市场进入调整期是必然的,但调整的幅度和持续时间还有待观察。具体来说:
房价不会先调整。虽然一些城市发布了“限价令”,但这也是对房价的支持。此外,新房市场的供需关系短期内难以逆转。自2016年以来,高地价也提高了项目在成本端的价格预期。
交易量将迅速下降。限购令的出台直接降低了需求基数,限贷的升级直接增加了买房成本。结合近期舆论导向的风向,预计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选择观望,这将使交易量迅速下降。从深圳和苏州此前的市场经验来看,一旦调控真正到位,每月成交量将下降50%,而如果没有土拍或其他利好刺激,市场成交量将至少持续一两个季度。
政策调控将进一步加强。对于新房市场来说,在二三线城市中,房价上涨较快的福州、惠州等城市仍有调控升级的可能。在一线城市,如果10月份上海楼市有成交和价格回调,就不会有新的调控和跟进;但如果没有如期回落,调整升级将不可避免。对于土地交易市场,未来将有更多的银行和金融机构出台新政策,在开发贷款和土地付款方面抑制地价的过快上涨。
第四季度交易量的下降应该已经不可避免。幸运的是,大多数房企已经在前三季度完成了年度目标,在第四季度进行调整是可以接受的。更重要的是,楼市在最热的时候需要更加理性,这将有助于楼市健康发展。市场有一两个季度的稳定期并不是坏事。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