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阿勒泰》⑦:美丽与危险并存,才是自然常态

大家好,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2408天,共读的是第340本书——李娟的作品《我的阿勒泰》。《我的阿勒泰》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在之前的共读中,我们认识

大家好,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2408天,共读的是第340本书——李娟的作品《我的阿勒泰》。《我的阿勒泰》

《我的阿勒泰》⑦:美丽与危险并存,才是自然常态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在之前的共读中,我们认识了李娟的家人、童年玩伴和动物朋友。

也跟随李娟去深山里采木耳,在乡村舞会上尽情地跳舞。

可大自然不是一如既往地岁月静好,美丽与危险并存才是常态。

只有身处其中,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蝗虫来了。

人们说蝗虫来的时候,跟沙尘暴似的,半边天都黑了。

如乌云密布,遮天蔽日。

人往重灾区一站,不一会儿身上就停满了虫子。

像穿了一身又硬又厚的盔甲。

那情景令人无法想象。

为了抵御这场灾害,政府号召灾区的群众多养些鸡。

那么多的虫,鸡能对付得了吗?

一个个吃到撑趴下,还得趴在虫堆里吧?

那么多的虫——每平方一万五千只,太可怕了。

不过用鸡灭蝗好歹属于生物技术呢,听说还有的地方在喷药。

喷药当然会更有效一些,但那么做总让人感觉不舒服:“药”比蝗虫更可怕吧?

因为它实在太“有效”了。

全盘毁灭一般地“有效”,很不公平地“有效”。

李娟家在深山里的库委牧场,离灾区还很远。

但也能明显地感觉到蝗灾的迹象。

尤其是前山一带地势坦阔的地方。

往草丛里扔一块石头,就像往水里扔一块石头似的“哗啦啦”溅起一大片。

在又白又烫的土路两边,一片一片全是黑乎乎的东西。

开始还没在意,后来不小心踏上去一脚,谁知踩死一大片虫。

当初李娟还在县城里上小学时,经常穿过整个县城去到北山脚下找一个叫玲玲的女孩玩。

她们四处捡拾干牛粪,拾回来可以当柴烧。

因为她家很穷。

穷人就烧这个,富人则一年四季都烧煤。

她们有时候会去很远很远的地方,远得快要回不来了。

后来回来时,红日悬在山头,晚霞辉映大地。

她们放下牛粪块,开始捉蝗虫玩。

那么多的蝗虫,那个时候就已经有那么多了。

捉蝗虫其实并不难。

你只要轻轻地走上前,轻轻地蹲下身子,突然罩上手,一下子就逮住了。

捂在手心的虫子仍虚弱地挣扎着。

因为它是活的,有生命的,于是捏在手心里总是令人异样地兴奋。

它的腿能动,关节灵活;

触须虽然看来和麦芒一样,但却是有感觉的,是灵敏的,再轻微的触碰都会使它迅速做出反应;

还有它的翅子,那么精巧对称。

当你细心观察蝗虫,从寻常中看出越来越多的不可思议时,世界就在身外鲜明了,逼近了。

玲玲的眼睛闪着瑰丽的光。

抬头一看,绯红的夕阳恰在此时全部沉落西山,天色迅速暗下来。

一回头,一轮大得不可思议的金黄色圆月静止在群山之上。

蝗虫是有罪的吗?

作为自然界理所应当的一部分,它们的种种行为也在必然之中:

必然会有蝗灾出现,必然得伤害人的利益以维护某种神秘公正的平衡。

当蝗虫铺天盖地地到来的时候,我们为保护自己而使用的任何方法,其实也是对自己的另一种损伤吧?

倒霉的是这里的农牧民。

不下雨的时候总是会闹旱灾,雨稍微一多又有洪灾;

天气冷的时候有雪灾,太热了又有冰雹;

秋天会有森林火灾,到了夏天呢,又总是有蝗灾。

此外还有风灾和牲畜瘟疫。

然而尽管如此,还是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在这里继续生活。

并且也不认为受点天灾有什么太委屈、太想不通的。

蝗虫也愿意在这里生活,草地一片一片地给它们咬得枯黄,于是羊就不够吃了。

蝗虫真可恨,但也可怜。

因为它们的初衷跟羊一样,只是找口吃的而已。

比起蝗虫,羊群的规模更为庞大,并且发展态势更是不可阻挡。

人们所有的行为都向羊的利益倾斜,其实是向自己的利益倾斜。

人们要通过羊获得更宽裕的生活。

什么也不能阻止人们向着无忧无虑的浪费一步步靠近。

尽管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感觉不到,只能以本能的敏感去逼真地体验些什么。

而童年中的玲玲和明明呢?

此时,不知她们正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里平凡地生活。

或许已经完全忘记了过去那些蝗虫的事情,一日一日地被损耗着。

这不禁让人想起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

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zhèn)止渴。

李娟用散文写下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行文至此,我们也要到了对《我的阿勒泰》回望的时候。

这一路上,我们观看李娟一家人在喀吾图和阿克哈拉村细碎坚忍的生活画面。

也跟随李娟和母亲及外婆在高原上迁徙、流动:开杂货铺,当小裁缝,帮往来的牧民车衣裙,去大山深处采野生木耳。

李娟写的尽是她周围的人、事、物。

有儿时的玩伴,小学的同学,打工生涯中的同伴,澡堂中的各色人等,乡村舞会上的哈萨克男孩。

还有哈萨克牧民的“托依”,雪野上飞驰的马,马蹄溅起的飞扬的碎雪。

凡此种种,既有李娟的所见所闻,又有她的真实生活。

她的思维方式堪称“清奇”,其中却蕴含哲思。

看塑料薄膜,看出隔膜与抗拒的姿态。

逗弄蝗虫,想到人们用农药“害虫害己”。

就连喜欢一个人,也能琢磨出些不对劲儿的地方来。

李娟的笔触是随机应变的。

写澡堂,笔尖笼罩着水汽,令人仿佛置身其中,呼吸不过来,思绪早已飞走。

写乡村舞会,在嘈杂的舞蹈歌声中,有一条线索,始终无声、幽暗,却分明热烈、随时有迸发之冲动。

最后又如地火,悄悄熄灭。

跟随李娟,我们走进阿勒泰山脉的另一面。

从草绿的平原,走到蓝绿的森林。

这时,李娟的笔触也像木耳一般,半透明的,似固体又似液体。

软软的,按摩着我们的心灵。

其实,李娟的阿勒泰远不止于此。

她会开着摩托车穿越春天的荒野。

会喋喋不朽地和你诉说,她们是如何打电话的。

她会耐心地和你讲述,她如何带着两条狗和妈妈一起散步,除夕夜和家人一起放烟花。

她会告诉你,她的外婆有个习惯性的动作——吐舌头。

她曾经有一个好朋友叫古贝……

她总是有令人置身其中的魔法,将意识流的笔触控制得恰到好处。

作家刘亮程曾评价李娟:“土地会像长出麦子和苞谷一样长出自己的言说者。”

李娟就是这样的作家,她写的是离大多数人很远的边疆经验。

但我们分明感到,有一些自己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感动,被她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又返回我们的心底。

这个时候,不是李娟在召唤语言,而是语言在召唤李娟。

她们汇合了,于是有了《我的阿勒泰》。

李娟在序中许下美好的期望:

对于个人,这是一场整理和盘点;

对于阅读者,愿你能通过我的眼睛和情感,体会到遥远的阿勒泰角落里的一些寂静、固执的美好。

愿能为你带来快乐。

我想,李娟的期许,在共读的最后,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如果你愿意,在任何一天,打开《我的阿勒泰》。

亲昵如李娟呼唤“我的阿勒泰”,也唤一声自己的故乡。

了解谷主麦家的读书计划??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读者读完1000本名著??麦家:写在“家人”超百万之喜悦时

本周共读回顾??《我的阿勒泰》①:人生最好的活法,是安心耕耘自己的土地??《我的阿勒泰》②:在世界之中,找到一处安放自己的角落??《我的阿勒泰》③:故乡,它属于离开故乡的人??《我的阿勒泰》④:身边的幸福,才是真正的远方??《我的阿勒泰》⑤:生活在前方拖拽,但别忘记勇敢??《我的阿勒泰》⑥:生活究竟会把我们带去哪里,从来都不会提前预告

领读人·金池

文学爱好者,希望以人情品味“活着”,以文学勾连“此在”。

主播 ·甄大甄

一个拥有执着梦想的假文艺青年,骑马唱歌的日子,还有我的声音陪伴你。

欢迎关注「麦家陪你读书」视频号,每周与你分享谷主麦家的读书感悟、文学思想、最新动态,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文案编辑:何佳丽、胡心雨视频编辑:王琪运营:馬車夫斯基图片:文中插图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点击,读书打卡每一天

读书路上

《你会说,孩子才会听:高效能妈妈话术训练手册》图书介绍及价格详情信息

2025-2-28 11:03:50

读书路上

《别和叛逆期的孩子较劲-亲子无障碍沟通50招》图书介绍及价格详情信息

2025-3-1 15:03:51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