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2313天,本周我们重读冯至的作品《杜甫传》。
《杜甫传》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在昨天的共读中,我们跟随杜甫和李白的脚步,一起踏上了“求仙问道”之路。两人于兖州分别后,杜甫为了入仕,回到了长安。他盼望着能在进士考试中脱颖而出,却遭遇奸臣李林甫的阴谋算计,参加了一场具有“欺骗性”的考试。杜甫悲愤万千,却无力改变现状。父亲的去世更是让杜甫的生活雪上加霜。为了维持生计,杜甫成了长安城小贵族们生活上的“点缀”,靠着一些小恩小惠艰难维继。然而,这样的生活,对杜甫入仕为官不会有任何的助益,他该如何突围?又该如何维持全家生计?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共读。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这篇名为《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文章是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写的一首自白诗。这首诗的目的虽然是求人援引,却不卑不亢,丝毫没有俯首乞怜的寒酸相。“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在这首诗中,杜甫还表达了他当时内心的冲突。一方面,向往浪漫自由的生活,想要东去大海,另一方面又舍不得离开长安。杜甫向往着李白那种恣意放荡的生活方式,不然他也不会在后来的时光中,一直不断地思念李白、回忆与李白在一起漫游山水间的快乐日子。可现实也摆在那里,杜甫从小就背负了“入仕为官”的重担,为了谋得一份官职,也为了能维持妻儿的生计,不得不放弃自由的远方。然而,奸臣当道又无人援引的杜甫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又能怎么办呢?公元751年,无路可走的杜甫在祭祀盛典举行期间,趁机写下了三篇《大礼赋》。为了能让李隆基读到他的作品,杜甫将这三篇赋投入了“延恩匦”。“匦”是武则天时期,创立的“意见箱”,凡是民间觉得自己有本领的人,都会把自己的著作投入延恩匦中。前路未卜的杜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赋投入匦中,没想到命运的齿轮竟真的转向了他。李隆基不仅读到了杜甫的这三篇赋,还对其十分赞赏。当下就命宰相在集贤院考试杜甫的文章,然后再根据结果等候分发。只可惜属于杜甫的高光时刻,来得快去得也快。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杜甫考完试后,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他想要的结果。
眼看胜利在望,却功亏一篑。杜甫心中的苦涩与不甘,可想而知。他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得不到想要的一切。那一刻,杜甫明白,命运是一件很捉弄人的事情,但他已经无法回头了,也不想回头。在得到高适等朋友们短暂的慰藉后,杜甫为了能尽快谋得一份官职,在754年,又接连向那些他平时并不十分尊重的权贵,进献了两篇赋。在这些赋中,杜甫凄苦的心情、窘迫的生活一览无余。那个时候的杜甫已经把妻子和孩子们接到了长安,不仅物质上一贫如洗,身体也每况愈下。眼前的饥饿,已经逼得杜甫卖掉被褥换米了。以后的饥饿,又该怎么办?那个时候的杜甫已经完全没有了少年时悬浮于云端的放荡恣意,但也因此从自己凄惨的处境中,体会到了底层人民的痛苦。在《兵车行》中,杜甫用“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控诉了李隆基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在《丽人行》中,杜甫用“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怒怼了杨氏姐妹荒淫无耻的生活。在《前出塞》中,杜甫用“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质问了侵略性战争的意义何在。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杜甫深入平民百姓,将民间的方言口语融化在了自己的诗句中。虽然痛苦不值得歌颂,但痛苦有时也会成就一个人。对杜甫来说,或许正是这半生的凄苦,才让他的诗文沉重而真实吧。
公元755年,杜甫凭借之前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拿到了“河西县尉”一职。四十多年来,这还是杜甫第一次入仕当官。但“县尉”的工作在当时来看,却是任何有良心的诗人,都难以忍受的职位。正如高适在《封丘作》中所写:“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这个职位的主要工作虽然是“司法捕盗、审理案件、判决文书、征收赋税等杂事”。但简单来讲,就是向上逢迎官长,向下催逼、鞭打百姓。
杜甫不愿为了生计与人民大众为敌,于是他辞去“河西县尉”一职,换成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任务就是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锁钥。
对于一个胸有山河的文人来说,让他去看守兵器,简直就是大材小用。可悲哀的是,纵是这样一份工作,还是杜甫九年来,不断地献赋呈诗换来的。
那一刻,杜甫忆起往昔,忽然觉得有些委屈。他本可以像李白那样,遨游江海、放荡恣意。
可他却不能,因为他要让自己和家人活下去,他需要一份官职,来为民发声。
那段时间,统治阶级的剥削,已经达到了高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权贵们无视百姓的困苦,肆意从民间搜刮财物尽情欢乐时,他们并不知道,那个认杨玉环做母亲的安禄山已经起兵叛乱了。
杜甫在率府里工作没多久,安禄山就打到了洛阳。而杜甫也于公元756年五月,带着家人开始了流亡的生活。“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杜甫后来在《彭衙行》中回忆这段逃难的时光时,想到女儿因为太饿而没完没了地啼哭,想到儿子因为饥饿只能采摘路边的苦李充饥,就觉得狼狈不堪。在这段逃亡的过程中,杜甫眼见百姓流离失所、骨肉分离,他若不是因为有好友孙宰帮忙,估计也早已成了山林间的游魂。这个时候,李隆基也带着他的贵妃逃往了西蜀。中途经过马嵬坡事变后,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时,瞬间充满了希望,于是只身投奔灵武,盼望着李亨能将国家复兴。没想到刚启程没多久,就被胡人抓住,送到了沦陷的长安。被当作俘虏抓回长安的杜甫,结果无非就是被逼迫着投降。然而像杜甫这样的文人大多都有“威武不能屈”的气节,面对敌人的逼迫,宁死不屈。所以杜甫在被抓的那一刻,大概就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所幸,杜甫在长安并不是很出名,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地位。胡人觉得他就是一个满头白发、垂垂老矣的老头儿,并没有将他放在心上。而这样的“轻蔑”,加之杜甫的斡旋,也保全了他“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的声誉。“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万事都有两面性,杜甫的人生就是如此,当他蹉跎在长安,郁郁不得志,自己无所作为时,并不知道,在四十五岁那年,危机竟也会变成转机。尽管如此,困居长安的杜甫,仍然会思念家人,仍然会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前途而焦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国家的至暗时刻,杜甫该如何自救?大唐又会如何变迁?敬请期待明天的共读。
了解谷主麦家的读书计划??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读者读完1000本名著??麦家:写在“家人”超百万之喜悦时
本周共读回顾
??《杜甫传》①:千年诗圣,写不尽人间悲欢离合??《杜甫传》②:三次落榜,十年漂泊,他将人间悲苦看在眼里
领读人 ·琴萧默
专业撰稿人,紫陌相逢谁不客,与书作伴未为孤
主播 ·童童
电台主播,于书香里共度美妙的晨读时光
欢迎关注「麦家陪你读书」视频号,每周与你分享谷主麦家的读书感悟、文学思想、最新动态,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文案编辑:何佳丽
视频编辑:王琪
运营:馬車夫斯基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点击,读书打卡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