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⑤: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

大家好,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2210天,共读的是第313本书——史铁生的作品《病隙碎笔》。《病隙碎笔》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中还

大家好,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2210天,共读的是第313本书——史铁生的作品《病隙碎笔》。

《病隙碎笔》⑤: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内心?

《病隙碎笔》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那就是面对黑夜中的自己。我们太看重白昼,又太忽视黑夜。

然而,生命至少有一半是在黑夜中。

史铁生提出了“写作之夜”的概念,这是他创作后期独创的极富主观色彩和创造情怀的概念,也是集中表达他写作思想与写作状态的概念。

“写作之夜”是对心魂的聆听与跟随,心魂不仅是“写作之夜”要表现和记录的对象,更是”写作之夜”的创作源泉和结构形式生成的依据。

作家在面对黑夜的同时,也在面对自己的内心。

一个明确走在晴天朗照中的人,很可能正在心魂的黑暗与迷茫中挣扎。

没有了白天的喧嚣与浮躁,宁静的夜晚只属于真实的自己。

在这个时候,人可以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进行忏悔。

史铁生认为,黑夜是个人独对上帝的时候。其他时间也可以,但上帝总是在你心魂的黑夜中降临。

忏悔,不单是忏悔白昼的已明之罪,更是看那内心的阴暗之处与神的要求有着怎样的背离。

忏悔不是给别人看的,甚至也不是给上帝看的,这并不是非得向别人交代自己问题,难言之隐完全可以藏在肚里。

但你不能不对自己坦白,不能不对黑夜坦白,不能不直视你的黑夜:迷茫、曲折、绝途、丑陋和恶念。

这便是难以捉摸、微妙莫测和不肯定性的黑夜,但史铁生指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黑夜,而是内在心流的黑夜。

同时,史铁生所说的忏悔,比忏悔的平常意义还要大。

它要往里头深思,向内心、向根本追问。

忏悔一般是人对糟糕的行为的一种承认和一种改正的决心。但是它里面所包含的意义、原因、动机、可能性都是什么,问题何以如此,这都需要我们的深思。

忏悔,除去低头还有仰望,除了知道今是而昨非,还要询问未来,忏悔从来是第一人称的。

忏悔,是个人独对上帝的时刻,就像梦,别人不得参与。

基督教教义认为,作为被赶出伊甸园的亚当夏娃的后代,人生而有罪,是为“原罪”。

戴罪的人生必然充斥着苦痛与罪恶,无法在此岸得到彻底的解脱。

而耶稣以自己被钉十字架来替代有罪的人类承担苦难和接受惩罚,从而引导人类走出罪恶的泥沼。

这一可见的行为成为一种救赎的象征。

那么罪便是普遍存在的,但罪仍然是罪,不因为它普遍存在就不是罪。只不过耶稣是要强调:

罪,既然普遍存在于人的心中,那么,忏悔对于每一个人就都是必要。

史铁生认为,唯心神的黑夜,才开出生命的广阔,才通向精神的家园,才是要麻烦艺术去照亮的地方。

而偏好实际,常常湮灭了它。缺乏对心魂的关注,不仅限制了中国的艺术,也限制着中国人心魂的伸展。

史铁生在写作中不断认识到,描写他人的善恶就是发现自己善恶的方式。

他说:

“写《务虚笔记》的时候,我忽然明白:凡我笔下人物的行为或心理,都是我自己也有的,某些已经露面,某些正蛰伏于可能性中伺机而动。

所以,那长篇中的人物越来越互相混淆——因我的心路而混淆,又混淆成我的心路:善恶俱在。”

这便是史铁生所认为的人人都需要忏悔的理由。发现他人之丑恶,等于发现了自己之丑恶的可能,因而是已经需要忏悔的时刻。

他认为,善恶的标准,可以永久地增补、修正,可以像对待幸福那样,做永久的追寻。

但史铁生认为,可怕的不是人们不对善恶的标准进行增补,怕的是人的心里不设这样的标准,拆除这样的信守,没有这样的法庭,也不打算去寻找它,还快乐地宣扬这才是人性的复归。

因此,人需要一直努力追寻,追寻的过程就是修补人生的过程,停下便意味着信仰的结束,对意义的放弃,“在路上”就是一种希望。

评论家吴俊说:“史铁生是一个具有清醒自我意识的作家,他知道自己所面临的困境。但这却一点也不妨碍他的清醒意识正成为他生命痛苦的精神根源。

史铁生与其说是一个宿命论者,不如说是一个自我问难者。

史铁生

他把人生中的所有问题包括生死等等都归结为一个抽象而又具体的疑难设置在自己的灵魂面前。”

将写作视为一种探索内心永恒困境的生存方式,“一种命运”,这是史铁生后期写作的基本姿态。

他追求的是“面对灵魂的写作”,这种写作面临的是人的普遍生存困境,探寻的是人的终极生存意义或生命的价值。

同时,在黑夜的随想中,史铁生还反思创作者的迎合问题:一个创作者,至少要自以为有独特的发现,才会有创作的激情。

普遍的情感满街都是,如果不能从中见出独具的心流,最多也只能算模仿生活。

内在的新异已被小心地择出或粗心地忽略,一旦走上人生的舞台和银幕,作家最终创造出来的,仍只是外在的像,而非真正有意义的艺术。

这样的“创作”,它的动力会是什么呢?

史铁生想到了“迎合”,迎合市场,迎合一种固有的优势话语,或者迎合别的什么。史铁生认为,这种迎合未必就是迎合大众,倒可能是麻醉大众。

因为大众的心流原本是多么丰富,多么不拘,多么辽远,难以真正迎合。

只有把他们麻醉到只认得一种戏路,只相信一种思绪配走上舞台或银幕,他们才可以随时随地被迎合。

由此,作家的创作目的问题也成为史铁生的写作思考的一部分。

同时,他还反思人的贪婪造成的诸多错误:

就连科学也已经看见,人的自命不凡已经把这个星球搞得多么乌烟瘴气,贪婪鼓舞着贪婪,纷争繁衍着纷争,说不定哪天冒出个狂人,一场细菌大战,人间戏剧忽然收场。

乔治·斯坦纳在《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中说:

《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伟大的艺术作品像风暴一般,涤荡我们的心灵,掀开感知之门,用巨大的改变力量,给我们的信念结构带来影响。我们试图记录伟大作品带来的冲击,重造自己受到震撼的信念居所。”

史铁生对现实问题的诸多思考,正是他在“写作之夜”的发现与总结。

他说:

“尴尬是一种可贵的能力。因为,反躬自问是一切爱愿和思想的初萌。

要是你忽然发现你处在了尴尬的地位,这不值得惊慌,也好不要逃避,莫如由着它日日夜夜惊扰你的良知,质问你的信仰,激活你的思想;

进退维谷之日正可能是别有洞天之时,这差不多能算规律。”

邓晓芒读史铁生的作品后说道:

“史铁生在中国作家中是对哲学问题思考得最全面、最深入的一个,也是以他的文学天赋表现得最生动、最具震撼力的一个。”

黑夜是史铁生思考写作与人生的重要时间。面对黑夜的时候,就是在面对内心的自己,面对广阔的人生。

这个时候我们回看一切、审视一切、叩问一切,又从自我中得到无限的答案。

史铁生正是在这样的黑夜中创造出了自己的“写作之夜”,进行深远的生命之思。

之后,史铁生对于“爱”又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敬请期待明天的共读。

了解谷主麦家的读书计划??麦家:我要用20年时间,陪读者读完1000本名著??麦家:写在“家人”超百万之喜悦时

本周共读回顾

??《病隙碎笔》第一天: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幸福的??《病隙碎笔》第二天:人到绝处,挺过便是重生??《病隙碎笔》第三天:生命的意义,在于向内的建立??《病隙碎笔》第四天:意义感来自过程,而非结果

领读人 ·陈银清

在读文学硕士。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我愿与书一起变老。

主播 ·晏娇

声音工作者,十多年资深电台从业经验,有声平台主播。

编辑:馬車夫斯基

运营:廿一图片:文中插图均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点击,读书打卡每一天

读书路上

2023GET教育科技大会,明天见!

2024-4-12 12:08:02

读书路上

会员开放日 | 产教融合企业新迈尔科技,征寻高职院校共建产业学院

2024-4-12 19:00:17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