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的个人工作室,稳不住了……
转自公众号:麦子熟了101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xNzQyNTQ2NQ==&mid=2247485335&idx=1&sn=87e0c66a8cc0d2dbba0d4e1ee1058088
图源:Pixabay
?来源|麦子熟了101
? 作者|mz守拙
自己的工作室刚关没多久,就发现同行也在陆续关闭中……
说说我为什么要关:无证小作坊、临街、利润被压缩了。
严格来说,我们之前的证是家教类的,所以不符合这种规模的运作,加之场地在小区旁的商铺,街道办一周都能来盘查个两三次。
这自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还是利润跟不上风险了,作为自己不上课、纯管理和维护一类的工作室,利润本就差不多达到了与科任老师对半分的情况了。
这政策一落地,老师不好找了,好老师更是难请了,自然而然课时费就更高了。
算了算风险与回报,于是没有犹豫,关吧。
我以为被动的只会是像我一样的工作室,没想到,身边自己上课的老师工作室,还是开启了一波关停潮……
跟几个规模还不小的老师工作室聊了聊,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01、新进,成了问题
按说,教学老师自己上课,除了房租水电,基本都是纯赚,没有那么大的运营压力。可事实是「开源」成了问题。
那些在我评论区说好老师是不愁生源的,咱也不知道到底哪种才算得上「好」。
我知道的那些能带我们市排名数一数二学校的优生甚至竞赛学生的老师,也还没达到不愁生源的地步。
我自己的工作室,之前就合作了一些竞赛的老师,他们需要主动去机构或者像我一样的工作室合作,才能保证课时量达到饱和。
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现实却多是:路在腹心深,酒味也不通。
在这个人人都在抢夺资源的社会,没点主动出击的姿态,即使你教学多么了不得,也不见得有人问津。
我那几个准备关门的老师朋友,就是实打实的有两把刷子的,我也曾迷惑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教得那么好,还会缺生源呢?
于我这样做招生出身的教培人而言,最有效的招生应该是转介绍,说实话,我们工作室80%以上的生源,也都来自转介绍。
后来,在谈话中,我找到了答案:
只埋头上课,不营销自己。很多人说「营销」是个很俗的词,尤其是那些很爱惜自己羽毛的老师,总觉得自己只要把课上好,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直到这次发现「开源」成为关门的主要原因,才愿意相信:好的东西,也要让别人知道才行。
看看那些奢侈品就知道了,谁不需要营销和广告?
优生,更愿意隐藏资源。没错,我自己曾接待过好几起这样的真实案例。在补学生小明的补习效果很好,当同班同学小强妈打听补习班时,小明妈一个劲儿打马虎眼,只说自己孩子没怎么补,尴尬的是,小强妈来这儿报名时,发现小明也在这儿上,还是持续上了好几年那种。
重点是,小强妈还一个劲儿说自己能理解小明妈的做法,毕竟大家都是竞争关系,好东西,都想自己关起门来独享。
这些自个儿上课的老师,不断送走一波又一波毕业的学生,也需要不断补充一批又一批新生。
之前还可以依靠团队,陆陆续续扩充,现在由于政策,招生团队也不再明目张胆了,新进就成了问题。
02、维护成本升级
这也是老师们工作室关门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现在的补习,已经不仅仅只是补习。
很多时候,流失学生,并不是我们的教学跟不上,而是我们没有把维护的过程体现出来。
之前一数学界的牛师,反正我知道150的满分,他可以把学生带到满分,基本是属于带高分段的类型,补完后,学生的整体分数还是提升比较明显。
但他最头痛的问题,就是架不住学生的流失。
学生到点来上课,上完课也根本没机会多问啥问题,因为老师是一堂课赶着一堂课的,马上得上另外的学生。
课后家长不问,他基本也不会和家长多废话一句。
后来,他问家长为什么不继续上了,家长说孩子这次考差了,补了没效果。
在任何场景,消费者的心理都是:物超所值。
如果我们仅仅让客户停留在商品的基础价值上,就连奢侈品都会失去优势,何况是那些本就注重服务的成交。
做教培的都明白,即使再牛的学生,成绩也会或多或少出现波动,如果一直能稳居高位,也就自然没有继续补的必要了。
既然我们不能保证学生每一次的分数都呈直线型上升,那么就应该把自己的过程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有了这个过程的展示,即使学生成绩在某个阶段出现了波动,也都在家长和我们的共同预期内,而不是仅仅只在我们自己的预期内。
再退一步讲,有些学生几斤几两,家长自己很清楚,她们要的也不是孩子短期内一定能提升多少分,而是能一步一步见证孩子学习态度的转变。
这种情况下,孩子每一次课后反馈就非常重要了,比起成绩,家长更愿意看镜头下自家孩子努力的样子。
所以,老师上课,就不能只是上课。
在这风尖浪口的时期,维护本就需要更加上心,何况一直忽略这部分的个人工作室。
轻则,学生悄悄流失;重则,招致家长举报。
03、利润,稳不住了
无论是机构还是工作室,能持续下去的唯一动力就是:利润。
如果在生源的「开源节流」方面无法把控,那么也就谈不上利润了。招生无从下手,新进就很难;维护做不好,就留不住学生。
在「进不来、留不住」的情况下,连继续苟活的机会都没有。这也是大家缩减或者直接关闭个人工作室的原因。
准备关闭工作室的老师,找到我合作,说希望形成「强教学+强服务」的精细化的工作室,新的模式下,又回归到了「各司其职」的状态。
其实教培一直都是这样:不能只有教学,也不能只有服务。
我不知道接下来会不会这样去合作,我需要思考,老师们也是。毕竟自己上课时的纯收入可比这样的合作收入更可观。
这种模式下,相当于我们彼此把自己的利润压缩到极致,两头并重,但又只能是彼此合作的关系。
利润微薄是我关门的原因,我想我不会再回到这个循环中,还是在风险加大的情况下。
写在最后:在死胡同里继续奔跑,再努力也是一种消耗,并不会看到新的方向。
科技教育、儿童乐园和托管班
能产生什么化学反应?
点击下方预约直播,揭晓答案
芥末堆共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