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近有一件让我挺感慨的事。
前不久,导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很有挑战的任务,他让我们做口述史项目。但除去导师找专业老师给我们讲了做口述史的注意事项,以及告诉我们交作业的截止日期外,他并未告诉我们该如何完成这个任务。
从找到与口述主题相关的当事人,到自己与被访者约时间采访,再到采访时拍摄视频,等到视频拍好后按照严格的格式要求剪辑好视频等等,全部都有我们自己去完成。而且,这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团队作业,是每个人都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采访者,独立做出一个完整的口述史视频。
导师没跟我们讲如何找到适合口述史主题的访谈对象,没跟我们说采访时要注意的事项有什么,也没跟我们说后期剪辑不会怎么办。他什么都没跟我们讲,全程就给我们传递一个态度:
“你们是研究生了,我给你们布置一个任务,不管这个任务是难,还是你们暂时不会,你们都自己想办法。不会就自己去学,遇到难关就自己想办法克服,总之动用你们的十八般武艺去完成好布置的任务”。
挺难的。尤其对我这种之前没学过,也没试着剪过这种专业视频的非科班学生来说,真的很难。
从约人采访,到准备拍摄,到后期处理视频,每一步都发生了很多挺让人崩溃的事:
找人采访时,因大多数人不想在镜头面前露脸,频繁被拒,被拒也不能直接甩手说不干了,只能硬着头皮重新找被访人,直到找到愿意接受采访的人为止;
好不容易约好时间,背着相机和设备激动地去采访,结果被访人临时有事来不了,也不能怪别人随意爽约,依旧笑着说表示理解,还要耐着性子问“那晚点可以吗”“你什么时候有时间”;
等好不容易拍摄了,拍摄完拿着片子还要花上很长时间,跑去工作坊,盯着电脑,按照统一的要求剪出来。
整个过程中,有很多崩溃瞬间。每一个崩溃瞬间,我都心里默默想“老师心目中我们这么全能吗,从采访到拍摄到剪辑,是一个团队才能做出来的事,我们怎么能一个人给都做下来”。
但,委屈归委屈,导师布置的任务还是得好好完成。
只是,很奇妙的是,越做到后面,那种崩溃感、委屈感就越少,整个人的心境慢慢也变了。
记得很清楚,有次下课,跟着人流往宿舍走,突然发自内心的很感谢导师。回顾自己做采访剪视频,过程是挺艰难的,但坦白说,若不是导师丢给我们一个题目,让我们自己去采访,自己去拍视频剪视频,嘴上说了无数次要好好学习如何剪视频的我肯定还没开始做视频。
也正是因为有了导师很严格的要求,此刻的我知道如何独立采访,独立做视频。
我们总在说“锻炼一个人的能力”,但锻炼一个人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去做一件对当下的他来说有点难,但跳起来也是能够到的事情。
所以,也慢慢明白导师开会时很喜欢说的一句话“现在对你们要求严格,你们觉得很难受,你们以后就知道我这么做是为了你们好”。这也是导师锻炼我们能力的方式。
有些事,做起来是挺难的,但只要硬着头皮推着自己做下去,所有的艰难,总有一天是会变成果实的。上坡路,都是难走的路;走过难走的路,进步也会更快。不要畏惧艰难,不懂就去研究,就去学。这是老师教给我很重要的一件事。
贰
近半年来,我学会第二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戒掉浮躁,去做一个有耐心的人。
我以前是一个还比较容易没耐心的人。就写作来讲,我之前写的稿子很多基本一稿过,偶有几篇稿子需要修改,即便编辑们清楚的把修改意见告诉我,即便修改的幅度不是很大,但我也总不喜欢改稿子。大多时候,宁愿让稿子被毙掉,我也不会改。
现在想想,还挺傲慢的。
傲慢归傲慢,但那也的确是我擅长的东西。像我以前写稿子,只用给自己留出一上午空闲时间,埋头在电脑上敲字,几个小时后,稿子就写完啦。这个稿子、这个选题就完成了,也不需要我再用额外的时间一直去做这个选题。
但是,这半年来,所做的很多事,除了单纯的写作外,无论是课程作业,还是帮导师整理资料,亦或是帮辅导员做的一些事,基本都没有花上一上午就能做好的,都是一周、两周、乃至需要一个月、两个月反复修改、反复调整的。
最开始,也挺恼人的。一直停留在一个任务上,也不知道这个任务什么时候能结束,更不知道还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在这个任务上,好似永远看不到结束的那一天。真的挺恼人的。
但也没办法,这是老师布置的任务,是没办法敷衍完成的工作,只能硬着头皮做。
后来,做久了这种长线任务,在做这种长线任务的过程中磨出的耐心,也慢慢成了我性格的一部分。慢慢消解掉我以往的浮躁,让我成为一个更愿意为一件事付出时间、经验,也更有耐心的人。
记得很清楚,有次跟博士师兄聊天,师兄说我们找了好久资料的一个项目,被老师又否了。我说,那也太难了吧。师兄只淡定的说一句,习惯就好了,我们之前何老师一起在C刊上发表的那篇文章,花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才打磨出来。
当时还挺惊讶,已经那么厉害的老师,写出一篇好文章竟也需要两年。
后来,这样类似的事情看到越来越多:
博士师姐接近二十万字的毕业论文,是花上一年多时间写出来的;
老师手中的项目,基本也没几周几个月就能快速完成的,大多也都是需要大半年、一年乃至更久时间才能做出来;
以及还有博士师兄花上一年时间写的十几万字的毕业论文,说推翻就推翻,然后放弃这个选题,重新找选题,从零开始再一个字一个字的写。
在这个快节奏世界里,也的确有这么一群人做着“十年磨一剑”的事,他们不怕麻烦,耐心、严谨,且认真的看着书,写着文章。
旁人不懂,看到这里可能会说,他们是不是“书呆子”,要不然为啥“死脑筋”只知学习。
但故事B面是,我们老师现在是博导,学术已经很丰硕了;师姐马上也会进入高校,成为一名高校教师;那个写了几十万字文章,又需要从零开始写的师兄本身就是一所高校的副教授,他只是回来读博继续深造。
即便优秀如他们,依旧努力,依旧愿意耐心的去做一件事。这也是成为师门一员,跟师兄师姐们接触下来,对我启发意义最大的一点:
要努力,要谦卑,要沉得住气,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不要怕麻烦,不要把一切挑战都当成麻烦的任务,也不要总抱着“把一件事做完就行了”的态度,要努力把自己正在做的每一件事都做好,这样人生才会越变越好。
叁六月是毕业季,师门有位博士师姐今年毕业,看着师姐开开心心毕业,我也是发自内心替她开心的。
三四月那会,我们帮师姐检查了下她毕业论文的字句,师姐请我们吃饭。吃饭的时候,我们聊着天,师姐毫不遮掩的说“我本来应该去年毕业的,我是延毕了一年”。
网上也有很多关于读博没办法正常毕业的新闻,虽博士延毕也是现在很常见的事。但那毕竟是网上的事例,网上别人的故事,再惊心动魄,也只是个故事,待到一切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才成为事故。
虽师姐延毕后那部分压力很大的故事,我知道的并不多,但能肯定的是,师姐去年没办法按时毕业承担的压力肯定很大。
在师姐差不多处理完毕业相关事宜后,导师邀请师姐跟我们分享自己写毕业论文的心得。师姐说,自己去年九月那会开始,每天日常就是吃饭、看文献、写论文、睡觉,每天给自己规定要写三千字,不管当天有什么事,必须写完三千字才能睡觉。
很简单的几句话,但听着真的很感动。
接近二十万字的学术论文得自己写,能不能博士毕业取决于自己能不能如期写出来,这个过程没有任何人真的能帮忙分担肩上的压力。师姐压力真的很大。
网上也有很多博士延毕很多年的例子。但面临巨大压力,师姐没被击垮,也没因之前延毕一年心态崩掉,咬紧牙关,一本本书看,一个字一个字写,一天天努力,靠自己,让自己的人生转焦虑为松一口气,成功毕业。真的挺让人钦佩的。
最近一段时间,我也是特别忙,要做的事很多,学业压力也很大,每次被各种事搞到崩溃、焦虑时,都会暗搓搓的拿师姐的故事来鼓励自己:大家都很难,做什么都很难,但不能一遇到难关,你就放弃,你得熬,等熬过去了就好了。
一直以来,我真的很喜欢用身边真实存在的鲜活例子安慰自己,每次很崩溃的时候,我总爱安慰自己:
“你看导师现在这么厉害了,学术成果有了,该有的职称也有了,但他还经常晚上十一点多还在群里给我们分享他正看着的一些不错的文章链接,他那么厉害还依旧如此努力搞学术,你可不能懈怠”;
又或者是“辅导员工作那么忙碌,晚上下班回家已经很晚了,还坚持学习,坚持考博,大家都在奋进往前,又不是只你一人辛苦”;
亦或是,“以前认识的那个朋友,考公路上屡屡碰壁,但人家屡败屡战,考了好几年,如今也考上武汉的公务员,大家都在艰辛的人生里努力找光明,你也要加油,要坚持啊”。
我觉得吧,难过的时候,从别人身上借借力,从身边厉害的朋友身上汲取点力量,也不过分吧,这也算一种打法。
觉得艰难时,看看别人努力的故事,听听别人的人生故事,我们真的是能从中获得一丝清浅和一丝前进的动力的。
给自己一个被他人治愈的机会,也很重要。
所以,让自己置身在一个周围人都在积极生活、努力奋斗的环境,特别重要。这是我近期感慨很深的第三件事。
(ps:虽然我每天要干的活很多,嘴上也会嚷着说好多事、好忙、好累,但每次想到我师兄师姐以及老师比我更辛苦,就觉得“人生还好”“一切还好”。果然,有时幸福,是需要对比出来的哈哈哈。)
长长的第三本书《自洽》已上市,点击“我不需要从别人喜欢我这件事上,获得自信”可阅读相关文章,欢迎支持购买~
作者:文长长,青年作者,烈酒小清新一枚,只说让人清醒的话,只写最走心的文字。新浪微博@文长长winnie 公众号:文长长 ( id:wenchangchanga),新书《自洽》正在热卖。
“”即可支持长长的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