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被逼疯(美术生是怎样被逼疯的)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高考被逼疯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高考被逼疯的知识,包括美术生是怎样被逼疯的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大一新生快被舍友逼疯了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高考被逼疯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高考被逼疯的知识,包括美术生是怎样被逼疯的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高考被逼疯(美术生是怎样被逼疯的)

大一新生快被舍友逼疯了,应该怎么办

大学宿舍,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居住着一群神奇的生物。

如果,你之前没有过住校的经历,大一刚住宿舍那会,你很可能会被一群舍友给逼疯的。尤其是,你住的宿舍里有那么一两个奇葩,你的业余生活将会十分精彩。

神马听DJ通宵、大半夜开个人演唱会、打呼、磨牙、说梦话,都是些儿科了。更奇葩的,听说还有人遇到过会梦游的舍友……

但最难忍的,还是一些大神的个人卫生问题,冬天一两个月不洗澡,夏天袜子好几天不换不洗,被子床单发黄发黑,个人杂物堆放满屋……

住在这样的宿舍里,你不想被整成精神分裂,就要融入这些奇葩的世界当中去,成为众奇葩当中的一朵。正所谓,自从得了神精病之后,我整个都精神多了??

美术生是怎样被逼疯的

美术,也就是艺术之一种。美术需要天赋;美术需要抽象;美术需要人文武功底;美术需要日积月累;需要基本功,也需要常练习。最终靠作品说话。

没有艺术天赋,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又不想刻苦练习的。肯定会痛苦,甚至被学业要求,同学成就和前途所困扰,所逼疯。一

假如穿越时空,古代的高考是怎样的呢

一年一次的高考已经结束,经过一段时间的拼搏,新生们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和未来感到忧虑。当然,要有一种危机感,但也不用太过紧张,要相信自己的天赋。

人的生活方式千奇百怪,条条大路通罗马,未必要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大学。想当初,唐代诗坛上的双星李白和杜甫,虽然都没有科举入仕,却也是出类拔萃,诗词造诣更是影响深远。

事实上,在古代,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名人为了“高考”而发疯,像黄巢,李时珍,蒲松龄,左宗棠。所以,古代的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又有什么难度?

要对此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们可以从古代的科举制度中看出,你要是回到古代,又能通过多少个等级呢?

不同等级的科考

县州一级的初试。

童试,是古代文人的第一次测试,被称为童生,没有年龄的限制,如果你回到明朝和清朝的时候,可以看到很多“童生”,头发花白,五六十岁,头发花白,和你一起参加。

童试就是考生通过了科举,成为秀才,然后被允许进入官府读书,然后参加科举。

一旦入了秀才,那就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会被人看重,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甚至可以当上一任宰相。此时,知县不必下跪,可免除差役、劳役等。

同时,你要是考得很好,考中了第一名,就有机会进入京城国子监,做个状元,这就像是保送清华北大的学生,很了不起。当然,若是在下一次的考核中,成绩平平,没有通过,也能回到家乡去做老师。

童试

鲁迅的小说中,孔乙己是个没有中过进士的人,因此受到了许多人的鄙视。

孔乙己一杯酒下肚,脸上的潮红已褪去,众人又问:“孔乙己,你可认得这首诗?”孔乙己向那人投去鄙夷的目光。他们又说,“为什么你连一个秀才都得不到?”孔乙己马上变得忧心忡忡,脸色铁青。

孔乙己之所以会如此狼狈,是因为他还未成为秀才,更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于封建时期的文人而言,实在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蒲松龄在《促织》一书中写道:“邑中有名之人,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指的是不能成为秀才的人,而孔乙己则是“操童子业”。

陈独秀曾参加过科举,并以举人之名。他在《实庵自传》中写道:

“穷小子,举人、进士、状元,别说做官了,就是当个乡巴佬,也能混个一官半职,一辈子衣食无忧。”

陈独秀十七岁就参加了科举,那时候,学校给他出了一道题:“我对这种看不懂的问题,就用看不懂的东西来解决。”

孔乙己,经常来咸亨饭店喝酒,却连个秀才都没有。

著名的《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十九岁时,应试中得了状元,被选为贡士,但后来又多次落榜,连续四次科考,五十一岁还在继续,可惜都落榜了。

蒲松龄失望而归,回到家乡去做老师,同时还把自己的小说当成了自己的副业,可以说是一种实践。

童试的等级,要高于现在的初等教育,也就是高中的水平。也就是说,小学和初中,都是九年义务教育,是一个学习的开始,只有考上了好的高中,才能进入大学学习,而童试也是如此,只要考上了秀才,就能进入正式的殿试。

蒲松龄乡试多次落榜,后又改为写作

乡试:省考(大学)

乡试是省科考,明、清三年一次,由各地的州府官员考取当地百姓,通常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即“闱”。

所有通过了童试的学生(秀才)、贡生(保送生)、监生(国子监的学生)、“荫生”(靠着先祖的庇护进入国子监),都可以参加。

范进也是大名鼎鼎的,他参加了乡试。

一旦成了举人,就有了入仕的资格,也就是候补,如果有空缺,还可以担任县令之类的地方官员。就算没有当官,也是一代名人,受人尊敬。

乡试,可比童试难多了,许多人在这一关就栽了,所以,许多人,要么七八十岁,要么一辈子都是个穷酸秀才,连举都考不上。

一些参加过几次乡试的考生,头发都已经花白了

从吴敬梓《儒林外史》一书中范进中举前后的变迁,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对举人的重视程度。

范进当了大半辈子的书童,在54岁的时候,终于通过了童试,成为了秀才,后来又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六十多岁的时候,他终于中了举人,看到自己的儿子考上了进士,激动得热泪盈眶。

范进不读,一读,读了一遍,双手一合,哈哈大笑:“咦!嗯!我中了!”他一屁股坐在地上,牙齿咬得咯咯作响,晕了过去。《儒林外史》

范进没有中进士之前,街坊邻居都看不起他,岳父胡屠户也经常讽刺他,经常把他骂得狗血淋头。但他中了进士,就不同了,街坊邻居都来讨好他,岳父对他更是敬若天神。范进平日最怕岳父,一见他发狂,邻居劝他打他一耳光,这才醒悟过来。

胡屠户为难地说道:“他虽是我的姑爷,可他现在已经是我的主人了。不能和天空中的星辰战斗!我听见食客说:“打倒了天上的星星,阎王要把它打一百下,扔到十八层地狱里,再也爬不起来。”《范进中举》

看看范进和他身边的人在范进中进士之后的反应,就知道他在乡试中的地位了。

范进被选为状元后,乐得“疯了”

李时珍,这位一代神医,却是卡在了乡试的门槛上。

李时珍十四岁参加了科举,中了秀才,此后三次参加武昌府试,均未中进士,23岁那年,她便放弃了儒学,开始跟着父亲游历名山,寻找草药,最终成为《本草纲目》,成为一代药圣。

李时珍33岁的时候,就因明富顺王朱厚焜的儿子,治好了他的病,名声大噪。由此可见,在古代,科举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也不是唯一的办法,如果你有足够的天赋,也可以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乡试的等级是很高的,与如今的科举考试一样,都是通过了乡试,才能参加明年的京城会试。

李时珍就是因为没有考上进士,所以转行学习医学

会试:全国文职。

会试是全国范围内的一种考试,所有通过府试的考生,都可以在明年开春的时候,参加京城的府试,然后再入京,这也是明、明、春两朝,所以也被称为“春闱”。

明清时期,会试是在北京内城东南方向的一座府邸进行,共进行三次考试,每次三个钟头,进入考场之前,必须对所有人进行搜身,并分发三支蜡烛。

殿试的录取人数并不固定,明朝的录取人数大约在三百人左右,分为南、北、中三个区域,清朝的时候,也就是二三百人,乾隆五十四年,考了九十六人,雍正八年,只有四百零六人。

会试通过后,就是“贡士”,而会试的状元,则是会元。在元朝之前,这个等级的科举制度,就是进士,元朝、明朝、清朝都要经过皇帝的审查,才能被选入进士。

会试考试中途不准离开考场

这一次的会试,就是为了参加省里的选拔,可以光宗耀祖,但是,要通过会试,却是千难万难!

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首领黄巢,就是在这种等级的考试中,多次失败,最终被迫走上了叛乱的道路。

黄巢出生于富商之家,五岁便能作诗,天赋极高,剑术、骑术等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黄巢成年以后,又参加过几次科举,却无一人应试,他在愤怒中作了一首《不第后赋菊》,这是一首充满了肃杀之气的咏菊诗:

等到九月初八,我的花儿开了,百花凋零。穿长安香,穿黄金甲满城。

这句话说的是对菊花的赞美,实际上却是一种霸道的表现。

黄巢自京归家后,便参加了叛乱,那时他幼年所学的骑术便发挥了作用,六十岁时,他便攻打长安,成为皇帝,并以“大齐”为国号。尽管还没两年,就被朱温赶走了。

由此可见,在古代,科举是会让人发狂的。要么象范进那样发疯,要么象黄巢那样发疯。

黄巢公务员考试失利后的《不第后赋菊》

左宗棠,这位晚清大儒,就是因为考不上。二十岁时,他中了秀才,这六年间,他三次入京应试,但都落榜。

科举落榜,走上“正途”的仕途之门已经关上,左宗棠却没有气馁。他回国后,一心钻研经世致用,深得林则徐的赏识,被誉为“不凡之才”、“绝世奇才”,是林则徐举荐的。

左宗棠在边关征战之余,也曾向朝廷递交过一封信,要求回京应试,足见科举对文人的重要性。

《游子吟》的作者是孟郊,他在四十六岁时,也是两度落榜。

会试,类似于公务员考试,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考试,也是一种很好的就业机会。

左宗棠的学习照,就是因为他被困在了会试的门槛上。

殿试:御史(院士)

殿试是古代科举中的最高等级,是每一个文人雅士的理想,由皇帝亲自操办,实际上就是为那些在会试之后被录取的考生进行排名,所以从来没有失败者。

在科举历史上,科举是武则天发起的,武则天在690年登基的时候,在洛阳洛城殿策试,数万名才子齐聚洛阳,经过数日的科举考试,最终成为了状元。

殿试通过后,会有三个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举人,举人,举人。三甲中有几人,都是进士。

殿试之后,第一名的三个人都会被直接册封为功臣,状元是翰林院的修士,榜眼和探花会是翰林院的编修。而那些通过了殿试的人,则会被送到京城,而那些有天赋的人,则会被提拔为朝堂上的重要人物,从而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能考上秀才,是最大的荣耀,如果能考上,就等于是现在的中科院院士,这是何等的荣耀。

历史上,有不少人中了进士,但是,中了秀才的,却是凤毛麟角。

其中较为有名的有郭子仪,唐朝的武举状元、王维、柳公权、文天祥。

文天祥二十岁就中了秀才,在宋理宗面前答对论道,文天祥在宋理宗面前,以“法天不绝”为题目,洋洋洒洒地写了一万多字,宋理宗还亲自推举他为状元。

主考王应麟在上奏宋理宗时说:“文天祥之题,取古人之事,忠肝如铁,本以为能得此良才,实是可喜可贺。”

文天祥因其爱国情怀、国家气节而被称为“第一人”。

堂堂正正文天祥,乃大儒之首

古代的“高考”,到底有什么难度?

古代的科考,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高考”,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进入其中,一辈子都要享受荣华富贵,如果不能进入,那就是疯了。

因为,这是古代文人想要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唯一办法。那有什么困难的?

首先,就是入学率太低,秀才的入学率大概在十比一左右,举人与进士的比例大概在50:1左右,而状元的比例则是150:1,要在十个人中脱颖而出,那就非常困难了。

最后就是考试的内容了,古代的科举考试,只有一门文科科目,题目都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名著,读书人要看得滚瓜烂熟,还要背诵更多的注解,至少要记住五六十万个字。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进士赵秉忠考题

当然,这次的考核,也是比较困难的,大部分都是以论文为主。例如: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所长(考藩镇);诸葛亮不以申商为先,王安石以申商为实,以避其名(考);汉唐以后的兵法,从今天的情况来看(今人考古的兵法有异);裴度奏宰相,要广纳天下贤士,特第见客论。

你不觉得,你看着那些试题,会不会很迷茫?主考官从古代的经史库里,随意挑选一段、一段、一句话,就能成为一道考题,没有足够的知识,在这种考试中,你会疯掉的。杜甫“读了一万遍”都没考上,范进五十多岁的时候,终于中了举人,欣喜若狂,要是再回到古代“高考”,恐怕连举人都要抓狂了。

据史料记载,在1300年的全国科举人中,共有673名进士。中举人还好说,要中进士,那是千难万难。

而且,随着科举考试的进行,越来越有规律,渐渐有了一套标准的八股文,题目也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八股文”,也就是“考风”,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考风,比如范进,他的脑袋不太好使,一入进士就发疯。

而且,在古代,“高考”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在科举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好差事,买书要花钱,读书要请老师,考试要交路费,还有人考了半生,却没有一分钱,比如范进,中进士之前,家里一粒米都没有,连一口饭都没有。所以,有不少人考试失败,只能放弃,再来的话,就要做好被逼疯的心理。

宋人殿

结论

不管是古代的科考,还是现代的高考,都是人生最关键的一步,除了刻苦学习之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心态。高考,虽然是上大学的必经之路,但也不是人生的终结,未来的路还很漫长,学生在提高自己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如果你考上了,你不要骄傲,不要懈怠,不要因为你没有通过考试而沮丧,因为你还不到20岁,你的人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你是不是后悔了,你想想,你能通过多少次考试?欢迎大家评论。

从历史看世界,从文化看真理。一年一次的高考已经结束,经过一段时间的拼搏,新生们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和未来感到忧虑。当然,要有一种危机感,但也不用太过紧张,要相信自己的天赋。

人的生活方式千奇百怪,条条大路通罗马,未必要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大学。想当初,唐代诗坛上的双星李白和杜甫,虽然都没有科举入仕,却也是出类拔萃,诗词造诣更是影响深远。

事实上,在古代,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名人为了“高考”而发疯,像黄巢,李时珍,蒲松龄,左宗棠。所以,古代的科举考试,到底有多难,又有什么难度?

要对此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我们可以从古代的科举制度中看出,你要是回到古代,又能通过多少个等级呢?

不同等级的科考

县州一级的初试。

童试,是古代文人的第一次测试,被称为童生,没有年龄的限制,如果你回到明朝和清朝的时候,可以看到很多“童生”,头发花白,五六十岁,头发花白,和你一起参加。

童试就是考生通过了科举,成为秀才,然后被允许进入官府读书,然后参加科举。

一旦入了秀才,那就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会被人看重,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甚至可以当上一任宰相。此时,知县不必下跪,可免除差役、劳役等。

同时,你要是考得很好,考中了第一名,就有机会进入京城国子监,做个状元,这就像是保送清华北大的学生,很了不起。当然,若是在下一次的考核中,成绩平平,没有通过,也能回到家乡去做老师。

童试

鲁迅的小说中,孔乙己是个没有中过进士的人,因此受到了许多人的鄙视。

孔乙己一杯酒下肚,脸上的潮红已褪去,众人又问:“孔乙己,你可认得这首诗?”孔乙己向那人投去鄙夷的目光。他们又说,“为什么你连一个秀才都得不到?”孔乙己马上变得忧心忡忡,脸色铁青。

孔乙己之所以会如此狼狈,是因为他还未成为秀才,更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于封建时期的文人而言,实在是一种沉重的打击。

蒲松龄在《促织》一书中写道:“邑中有名之人,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指的是不能成为秀才的人,而孔乙己则是“操童子业”。

陈独秀曾参加过科举,并以举人之名。他在《实庵自传》中写道:

“穷小子,举人、进士、状元,别说做官了,就是当个乡巴佬,也能混个一官半职,一辈子衣食无忧。”

陈独秀十七岁就参加了科举,那时候,学校给他出了一道题:“我对这种看不懂的问题,就用看不懂的东西来解决。”

孔乙己,经常来咸亨饭店喝酒,却连个秀才都没有。

著名的《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十九岁时,应试中得了状元,被选为贡士,但后来又多次落榜,连续四次科考,五十一岁还在继续,可惜都落榜了。

蒲松龄失望而归,回到家乡去做老师,同时还把自己的小说当成了自己的副业,可以说是一种实践。

童试的等级,要高于现在的初等教育,也就是高中的水平。也就是说,小学和初中,都是九年义务教育,是一个学习的开始,只有考上了好的高中,才能进入大学学习,而童试也是如此,只要考上了秀才,就能进入正式的殿试。

蒲松龄乡试多次落榜,后又改为写作

乡试:省考(大学)

乡试是省科考,明、清三年一次,由各地的州府官员考取当地百姓,通常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即“闱”。

所有通过了童试的学生(秀才)、贡生(保送生)、监生(国子监的学生)、“荫生”(靠着先祖的庇护进入国子监),都可以参加。

范进也是大名鼎鼎的,他参加了乡试。

一旦成了举人,就有了入仕的资格,也就是候补,如果有空缺,还可以担任县令之类的地方官员。就算没有当官,也是一代名人,受人尊敬。

乡试,可比童试难多了,许多人在这一关就栽了,所以,许多人,要么七八十岁,要么一辈子都是个穷酸秀才,连举都考不上。

一些参加过几次乡试的考生,头发都已经花白了

从吴敬梓《儒林外史》一书中范进中举前后的变迁,可以看出当时文人对举人的重视程度。

范进当了大半辈子的书童,在54岁的时候,终于通过了童试,成为了秀才,后来又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六十多岁的时候,他终于中了举人,看到自己的儿子考上了进士,激动得热泪盈眶。

范进不读,一读,读了一遍,双手一合,哈哈大笑:“咦!嗯!我中了!”他一屁股坐在地上,牙齿咬得咯咯作响,晕了过去。《儒林外史》

范进没有中进士之前,街坊邻居都看不起他,岳父胡屠户也经常讽刺他,经常把他骂得狗血淋头。但他中了进士,就不同了,街坊邻居都来讨好他,岳父对他更是敬若天神。范进平日最怕岳父,一见他发狂,邻居劝他打他一耳光,这才醒悟过来。

胡屠户为难地说道:“他虽是我的姑爷,可他现在已经是我的主人了。不能和天空中的星辰战斗!我听见食客说:“打倒了天上的星星,阎王要把它打一百下,扔到十八层地狱里,再也爬不起来。”《范进中举》

看看范进和他身边的人在范进中进士之后的反应,就知道他在乡试中的地位了。

范进被选为状元后,乐得“疯了”

李时珍,这位一代神医,却是卡在了乡试的门槛上。

李时珍十四岁参加了科举,中了秀才,此后三次参加武昌府试,均未中进士,23岁那年,她便放弃了儒学,开始跟着父亲游历名山,寻找草药,最终成为《本草纲目》,成为一代药圣。

李时珍33岁的时候,就因明富顺王朱厚焜的儿子,治好了他的病,名声大噪。由此可见,在古代,科举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也不是唯一的办法,如果你有足够的天赋,也可以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乡试的等级是很高的,与如今的科举考试一样,都是通过了乡试,才能参加明年的京城会试。

李时珍就是因为没有考上进士,所以转行学习医学

会试:全国文职。

会试是全国范围内的一种考试,所有通过府试的考生,都可以在明年开春的时候,参加京城的府试,然后再入京,这也是明、明、春两朝,所以也被称为“春闱”。

明清时期,会试是在北京内城东南方向的一座府邸进行,共进行三次考试,每次三个钟头,进入考场之前,必须对所有人进行搜身,并分发三支蜡烛。

殿试的录取人数并不固定,明朝的录取人数大约在三百人左右,分为南、北、中三个区域,清朝的时候,也就是二三百人,乾隆五十四年,考了九十六人,雍正八年,只有四百零六人。

会试通过后,就是“贡士”,而会试的状元,则是会元。在元朝之前,这个等级的科举制度,就是进士,元朝、明朝、清朝都要经过皇帝的审查,才能被选入进士。

会试考试中途不准离开考场

这一次的会试,就是为了参加省里的选拔,可以光宗耀祖,但是,要通过会试,却是千难万难!

唐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首领黄巢,就是在这种等级的考试中,多次失败,最终被迫走上了叛乱的道路。

黄巢出生于富商之家,五岁便能作诗,天赋极高,剑术、骑术等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黄巢成年以后,又参加过几次科举,却无一人应试,他在愤怒中作了一首《不第后赋菊》,这是一首充满了肃杀之气的咏菊诗:

等到九月初八,我的花儿开了,百花凋零。穿长安香,穿黄金甲满城。

这句话说的是对菊花的赞美,实际上却是一种霸道的表现。

黄巢自京归家后,便参加了叛乱,那时他幼年所学的骑术便发挥了作用,六十岁时,他便攻打长安,成为皇帝,并以“大齐”为国号。尽管还没两年,就被朱温赶走了。

由此可见,在古代,科举是会让人发狂的。要么象范进那样发疯,要么象黄巢那样发疯。

黄巢公务员考试失利后的《不第后赋菊》

左宗棠,这位晚清大儒,就是因为考不上。二十岁时,他中了秀才,这六年间,他三次入京应试,但都落榜。

科举落榜,走上“正途”的仕途之门已经关上,左宗棠却没有气馁。他回国后,一心钻研经世致用,深得林则徐的赏识,被誉为“不凡之才”、“绝世奇才”,是林则徐举荐的。

左宗棠在边关征战之余,也曾向朝廷递交过一封信,要求回京应试,足见科举对文人的重要性。

《游子吟》的作者是孟郊,他在四十六岁时,也是两度落榜。

会试,类似于公务员考试,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考试,也是一种很好的就业机会。

左宗棠的学习照,就是因为他被困在了会试的门槛上。

殿试:御史(院士)

殿试是古代科举中的最高等级,是每一个文人雅士的理想,由皇帝亲自操办,实际上就是为那些在会试之后被录取的考生进行排名,所以从来没有失败者。

在科举历史上,科举是武则天发起的,武则天在690年登基的时候,在洛阳洛城殿策试,数万名才子齐聚洛阳,经过数日的科举考试,最终成为了状元。

殿试通过后,会有三个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举人,举人,举人。三甲中有几人,都是进士。

殿试之后,第一名的三个人都会被直接册封为功臣,状元是翰林院的修士,榜眼和探花会是翰林院的编修。而那些通过了殿试的人,则会被送到京城,而那些有天赋的人,则会被提拔为朝堂上的重要人物,从而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能考上秀才,是最大的荣耀,如果能考上,就等于是现在的中科院院士,这是何等的荣耀。

历史上,有不少人中了进士,但是,中了秀才的,却是凤毛麟角。

其中较为有名的有郭子仪,唐朝的武举状元、王维、柳公权、文天祥。

文天祥二十岁就中了秀才,在宋理宗面前答对论道,文天祥在宋理宗面前,以“法天不绝”为题目,洋洋洒洒地写了一万多字,宋理宗还亲自推举他为状元。

主考王应麟在上奏宋理宗时说:“文天祥之题,取古人之事,忠肝如铁,本以为能得此良才,实是可喜可贺。”

文天祥因其爱国情怀、国家气节而被称为“第一人”。

堂堂正正文天祥,乃大儒之首

古代的“高考”,到底有什么难度?

古代的科考,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高考”,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进入其中,一辈子都要享受荣华富贵,如果不能进入,那就是疯了。

因为,这是古代文人想要找到一份好工作的唯一办法。那有什么困难的?

首先,就是入学率太低,秀才的入学率大概在十比一左右,举人与进士的比例大概在50:1左右,而状元的比例则是150:1,要在十个人中脱颖而出,那就非常困难了。

最后就是考试的内容了,古代的科举考试,只有一门文科科目,题目都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名著,读书人要看得滚瓜烂熟,还要背诵更多的注解,至少要记住五六十万个字。

明朝万历二十六年进士赵秉忠考题

当然,这次的考核,也是比较困难的,大部分都是以论文为主。例如: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所长(考藩镇);诸葛亮不以申商为先,王安石以申商为实,以避其名(考);汉唐以后的兵法,从今天的情况来看(今人考古的兵法有异);裴度奏宰相,要广纳天下贤士,特第见客论。

你不觉得,你看着那些试题,会不会很迷茫?主考官从古代的经史库里,随意挑选一段、一段、一句话,就能成为一道考题,没有足够的知识,在这种考试中,你会疯掉的。杜甫“读了一万遍”都没考上,范进五十多岁的时候,终于中了举人,欣喜若狂,要是再回到古代“高考”,恐怕连举人都要抓狂了。

据史料记载,在1300年的全国科举人中,共有673名进士。中举人还好说,要中进士,那是千难万难。

而且,随着科举考试的进行,越来越有规律,渐渐有了一套标准的八股文,题目也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是所谓的“八股文”,也就是“考风”,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考风,比如范进,他的脑袋不太好使,一入进士就发疯。

而且,在古代,“高考”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在科举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好差事,买书要花钱,读书要请老师,考试要交路费,还有人考了半生,却没有一分钱,比如范进,中进士之前,家里一粒米都没有,连一口饭都没有。所以,有不少人考试失败,只能放弃,再来的话,就要做好被逼疯的心理。

宋人殿

结论

不管是古代的科考,还是现代的高考,都是人生最关键的一步,除了刻苦学习之外,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心态。高考,虽然是上大学的必经之路,但也不是人生的终结,未来的路还很漫长,学生在提高自己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如果你考上了,你不要骄傲,不要懈怠,不要因为你没有通过考试而沮丧,因为你还不到20岁,你的人生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你是不是后悔了,你想想,你能通过多少次考试?欢迎大家评论。

从历史看世界,从文化看真理。

初三了,感觉快要被逼疯了,我该怎么办

我以一个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中考和高考没多大事。我中考前我爸妈也天天跟我说,考不上高中你就完了。果然我中考失败了,后来我爸把我弄倒一个全封闭的高中读书,半年回家一次。我妈跟我妹妹送我去,她们临走前,我跟我妈说好好培养我妹妹,我算废了,别惦记我这学习了。

后来高中三年,我爸妈没问过我考几分,你猜怎么着?我收获了我人生中最爽的三年,想逃课逃课,想上网上网。认识我的人都觉得我这就算完蛋了。但是并没有,高中我喜欢文科,按照自己的套路学,按照自己的节奏学,想玩就敞开玩,想学就通宵达旦的学,最后也考一大学。

再说回来,中考你不就怕去不了重点高中,完后去不了重点大学么,实际上我给你泼点冷水,我认识的大部分同学都没考上重点大学,这不也回来该干嘛干嘛,普通大学如今这分数线六门课都不用及格就能考个大学,你担心啥?你这个担心反而会让你学的费劲。放松点,没多大事。中考失败,甚至高考失败只是让你的路比别人难走一点点,但是不会影响你的一生。你这个压力巨大的状态才会让你出问题。别给自己那么大压力,你只是个普通孩子,将来也就普通的上个大学,普通的上个班,普通的过一辈子。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教育资讯

高考成绩查询入口,22年高考成绩怎么查询

2025-9-11 15:58:20

教育资讯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5-9-11 18:55:11

搜索